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5-土壤肥力收支问题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真题统计 考点分布 考情分析/热点解读
2023年重庆卷第12~13题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高考对土壤肥力收支的考查,常以植被群落的分布及生长特征、土壤剖面图、土壤的理化特征统计图等为材料,设置地理实践情境,考查土壤肥力高或低的原因。掌握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含量的收支分析角度,即可轻松破解此类试题。
2022年浙江卷第13~14题 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022年湖南卷第18题 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差异
2020年浙江卷第3~4题 地形对土壤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
…… ……

  (2022·浙江卷·13~14题)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2.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更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原料产地,A选项正确;交通、市场、劳动力对其布局影响较小,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
  2.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3.(2022·湖南卷·第18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文本框: ※土壤肥力收支分析角度
土壤矿物质	收入:外力搬运输入(泥沙沉积、风力搬运);岩石风化;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支出: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有机质	收入:枯枝落叶;动物残体、粪便等;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秸秆还田)等
	支出: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2024·广东佛山·二模)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水位周期性地在145m和175m间波动,形成水库消落带。调查发现,随着水库运行,消落带土壤趋于贫瘠。下图示意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物量、种类占比和累积淹水时长随高程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4cf06cec697943b69c2bc16b23384cc8

1.与145~155米高程相比,消落带155~175米高程的植被
  A.根茎耐淹性更强
  B.一年生草本生物量更多
  C.群落物种更单一
  D.多年生草本优势更明显
2.消落带土壤趋于贫瘠,主要是因为库区水位的涨落会
  A.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
  B.加快成土母质形成
  C.加快土层养分的流失
  D.降低土壤的含水量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与145-155米高程相比,消落带155-175米高程的植被累积淹水时长短,说明该范围植被根茎耐淹性更弱,A错误;据图示生物量曲线可知虽然在145-150米高程内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但该区域生物量小,而生物量较大的155-175米高程范围内是以一年生草本为主,所以推断与145~155米高程相比,消落带155~175米高程的植被一年生草本生物量更多,B正确;该区域生物总量更多,群落物种更丰富,C错误;该区域一年生草木总体生物量更大,优势更明显,D错误,故选B。
  2.库区水位的反复涨落增强了流水侵蚀作用,加快了土层养分的流失,导致土壤趋于贫瘠,C正确;有机质分解速度主要与微生物活动和气温有关,与库区水位的涨落关系不大,A错误;成土母质远离消落带土壤,且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B错误;库区水位的涨落不会降低土壤的含水量,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模拟预测)作为陆地碳库的主要部分,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下图为新疆伊犁河谷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408c7142-a5b1-4b45-9b10-9bbcd981eb7c

3.伊犁河谷各类植被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A.沼泽与其他植被变化趋势相似
  B.不同植被间的差异具有一致性
  C.0-10cm较0-50cm更丰富
  D.森林植被较草原植被丰富
4.研究表明,草原大规模开垦为耕地,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进入大气,其原因可能是耕作过程
  A.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
  B.增加了化肥和农药施放,加剧了土壤板结
  C.增加了大水漫灌频率,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D.提高了土壤的疏松度,加剧了风蚀和水蚀
  【答案】3.B  4.A
  【解析】3.读图可知,沼泽植被在0~1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0~50cm低,其他类型植被正好相反,故A、C错误;0~10cm与0~5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植被之间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即总体来看,高山草甸、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次是温性针叶林和典型草原,含量最低的是沼泽植被和荒漠植被土壤,B正确;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较落叶阔叶林和河谷次生林高,D错误。故选B。
  4.土壤有机碳的释放,主要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后进入大气。草原大规模开垦为耕地,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A正确;土壤板结、土壤盐碱化、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对土壤有机碳进入大气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武夷山脉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按照不同海拔区间的代表性植被,划分了多个植被带。表为其中四个海拔区间的代表性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海拔区间 代表性植被
米槠、甜槠、毛锥等常绿林
马尾松、毛竹等经济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白檀、云锦杜鹃等灌木;青茅、野菊花等草本
黄山松、南方铁杉等针叶林
5.表中①②③④区间的海拔从低到高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6.②区间多数植被分布整齐,物种相对单一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限制
  B.物种竞争
  C.自然演替
  D.人类扰动
7.土壤碳氮含量与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密切相关,常绿林土壤碳氮含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5.C  6.D  7.B
  【解析】5.②中有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有发展种植业,应位于山麓地带,因此②的海拔最低;③中没有高大乔木,多为草本和灌木,属于高山草甸,说明海拔最高;①中有米槠、甜槠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④中有黄山松、南方铁杉等针叶林,因此①海拔较④低。综上所述,表中①②③④区间的海拔从低到高为排序为②①④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区间在武夷山脉山麓地带,人类活动影响大,多为人工种植植被,因此分布整齐,物种相对单一,D正确;而与气候限制、物种竞争、自然演替无关,ABC错误。故选D。
  7.武夷山夏季温度高、雨水充沛,为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在夏季显著大于其它季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陕西·二模)土壤孔隙度即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它是影响土壤蓄水能力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南方某山地不同植被土壤孔隙度情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孔隙度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楠竹林 灌木林
总孔隙 60 62 50 77
非毛管孔 17 18 10 19
毛管孔 43 44 40 58
8.同样降水条件下,最慢产生地表径流的植被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灌木林
  D.楠竹林
9.科学家研究发现,该地灌木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土壤,其原因可能是灌木林
  A.枯枝落叶多
  B.岩石风化强
  C.阳光照射土壤时间长
  D.蓄水能力强
10.同样降水条件下,地表径流含沙量最大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答案】8.C  9.D  10.B
  【解析】8.读图可知,灌木林土壤孔隙度最大,同样降水条件下,土壤饱和蓄水量最大,土壤蓄水能力最强,产生地表径流的时间最晚,C正确;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土壤孔隙度均小于灌木林,地表径流产生时间较早,ABD错误。故选C。
  9.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灌木林土壤孔隙度大,蓄水能力强,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土壤有机质不易流失,D正确;灌木林与其他三种植被类型相比,枯枝落叶较少,A错误;岩石风化程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不大,B错误;阳光照射土壤时间长,则温度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快,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较低,C错误。故选D。
  10.读图可知,四种植被类型下,楠竹林土壤孔隙度最小,同样降水条件下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地表径流含沙量最大,B正确;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木林土壤孔隙度均大于楠竹林,产生的地表径流较少,含沙量较小,ACD错误。故选B。

  (2024·山东菏泽·一模)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生物扰动和溶解性有机质。图示意我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e7bdfe28-8b47-44f2-9b04-1a7a89029a97

11.随农田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储量不断降低的原因是
  ①微生物活性降低②根系分泌物下渗增多③植物残体输入量减少④溶解性有机质逐渐被吸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该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在0~40cm深度范围内降低最快是因为
  A.作物根系浅 B.根茬回田少 C.翻耕频率高 D.淋溶渗漏多
  【答案】11.D 12.C
  【解析】11.随农田土壤深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碳储量不断增加,①错误;根系分泌物下渗增多,有机碳储量增加,②错误;植物残体输入量减少,有机碳储量减少,③正确;较深处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逐渐被吸附,导致随农田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储量不断降低,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组合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根据材料可知,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在0~40cm深度范围内降低最快,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农田翻耕频率高,土壤中的有机碳被氧化,导致有机碳储量降低,C正确;多数农作物根系可以到达20~40cm深处土壤处,A错误;根茬回田少、淋溶渗漏多会导致0~20cm表层的有机碳储量降低,故不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在0~40cm深度范围内降低最快的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

  (2024·湖北·一模)土壤干层是土壤剖面中的干燥化土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土层含水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且在雨季不能恢复。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干燥化现象最典型的地区。图左为黄土高原上生长了6~10年后开始退化的人工林所形成的“小老头树”现象,据研究,该现象的产生与地下干层的形成密切相关。图右示意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b39e3781-00da-447a-a545-a05e33ae695d@@@b688062f-f14d-46f0-90c8-335033640076

13.在山地垂直带内部,相同条件下,“小老头树”现象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A.缓坡多于陡坡
  B.海拔低处多于高处
  C.阳坡多于阴坡
  D.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14.仅从水分补给角度考虑,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小老头树”现象最容易出现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在相同条件下,下列黄土高原农业用地类型中土壤干燥层厚度最大的是
  A.果园 B.草地 C.耕地 D.坑塘水面
  【答案】13.C 14.C 15.A
  【解析】13.在山地垂直带内部,相同条件下,陡坡径流流速快,水分比缓坡容易流失,陡坡土壤干化现象比缓坡严重,A错误;高处水分比低处容易流失,高处土壤干化现象比低处严重,B错误;阳坡比阴坡蒸发旺盛,阳坡土壤干化现象比阴坡严重,C正确;背风坡降水少于迎风坡,背风坡土壤干化现象比迎风坡严重,D错误。故选C。
  14.相较于丙地,甲、乙、丁三地距河流较近,且甲、乙降水较多,水分补给较充足,不容易出现“小老头树”现象,ABD排除;丙处虽降水量居中,但离黄河较远,水分补给较少,容易出现“小老头树”现象,C正确。故选C。
  15.据材料可知,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园、草地、耕地三种农业用地中,因果树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最大,草地、耕地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集中在土壤表层,因此A正确,BC错误;坑塘水面能对深层土壤水进行充分补给,土壤干燥层厚度小,D错误。故选A。

  (2024·重庆·二模)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祁连山南坡年均降水量300~400mm,作物生长季与降水季同期,适宜青稞、燕麦和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耕作层厚度多为20cm。图为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农田土壤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d2e3950a2e6043a4b4ddeb51210fa2ea

16.该地区耕作层土壤肥力最高的海拔高度是
  A.2800m B.2900m C.3000m D.3100m
17.与海拔≤3000m的分布趋势不同,海拔3100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首要因素是
  A.光照不足 B.气候干冷 C.风力强劲 D.冻土深厚
18.下列农业技术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是
  A.开荒深耕 B.增加载畜量 C.焚烧秸秆 D.农田免耕
  【答案】16.C 17.B 18.D
  【解析】16.据材料,土壤有机碳主要是腐殖质等,是能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3000m附近耕作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多,故该处附近土壤肥力最高。故选C。
  17.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3000m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及通气状况均优于深层,土壤表层微生物拥有更好的活动环境,促进了土壤表层中有机碳含量的积累。而海拔3100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在该海拔高度及以上地区,气温和降雨量相对较低,地上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且温度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加之该海拔由于植被覆盖单一,微生物也较贫乏,土壤表层能被分解的土壤有机碳数量有限,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数量亦减少,而底层是多年来碳的积累而成,B正确。海拔3100m处光照比海拔≤3000m充足,A错误。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跟风力、冻土深厚无关,CD错误。故选B。
  18.农田免耕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D正确。开荒深耕、增加载畜量、焚烧秸秆等均会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积累,ABC错误。故选D。

19.(2024·湖南怀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植被恢复措施对侵蚀土壤水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以土壤类型为变性燥红土(pH>7.0),两块相邻陡坡地作为土样采集、测定区,在2004年以前背景情况一样,都为严重侵蚀的荒地,植被覆盖度很低()。其中一块未经植被恢复,现已演变为侵蚀裸地(对照),一块为2004年在侵蚀荒地基础上采取植被恢复的坡地。图1为侵蚀陡坡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布,图2为侵蚀陡坡的土壤有机质分布。

(1)描述两块陡坡地不同季节土壤水分差异。
(2)据材料,分析侵蚀裸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中坡最低、下坡最高的原因。
(3)植被恢复措施能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请说明理由。
  【答案】(1)雨季,生态恢复地与侵蚀裸地土壤水分差异明显,生态恢复地上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侵蚀裸地;侵蚀裸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生态恢复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旱季,两块陡坡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大,都表现为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
  (2)中坡位置,侵蚀裸地缺乏植被保护,地表径流汇集,水流速度快,侵蚀强烈,有机质流失严重;下坡位置,侵蚀裸地因沉积一部分来自上、中坡的侵蚀土壤细颗粒,使之有机质含量高。
  (3)植被能拦截降水,减少坡面汇流;叶片及凋落物覆盖地表,可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表层侵蚀(风蚀和水蚀);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涵养水源效果好。
  【分析】本题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土壤的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一块未经植被恢复,现已演变为侵蚀裸地(对照),一块为2004年在侵蚀荒地基础上采取植被恢复的坡地,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季,雨季时生态恢复地与侵蚀裸地土壤水分差异明显,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生态恢复地上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侵蚀裸地;侵蚀裸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生态恢复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不明显;因旱季降水少,侵蚀弱,旱季时两块陡坡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大,都表现为上坡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下坡土壤水分含量最低。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中坡位置侵蚀裸地缺乏植被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差,地表径流汇集,水流速度快,侵蚀强烈,有机质流失严重;下坡位置地势低,有侵蚀裸地因沉积一部分来自上、中坡的侵蚀土壤细颗粒,使之有机质含量高。
  (3)植被恢复措施能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是因植被能拦截降水,减少坡面汇流,从而减弱侵蚀;叶片及凋落物覆盖地表,可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表层侵蚀(风蚀和水蚀);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土壤流失少;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涵养水源效果好。

20.(2024·安徽黄山·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望子喜光、抗旱、耐瘠,发达的根系能适应各类土壤,成林迅速,果实味道偏酸。20世纪90年代,元谋县某河谷坡地退化严重,引种罗望子后,坡地退化得以缓解。为提升罗望子的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对原罗望子林(林地A)部分果树进行嫁接(林地B)。下表为两林地的差异。下图为元谋县位置示意图。
林地类型 树龄(年) 密度(株·hm-2) 树高(m) 地径(cm) 冠幅(m×m) 土壤有机质含量(%)
林地A 15 255 7.72 31.4 6.4×7.1 0.92
林地B 15 210 3.50 25.6 2.9×3.2 0.33

(1)根据罗望子习性,推测该河谷坡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与林地A相比,解释林地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
(3)当地计划扩大嫁接林规模,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罗望子喜光、抗旱、发达的根系,可推测该地光热充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下水理藏深;罗望子耐瘠,可推测土壤贫瘠、坡度较大。
  (2)干旱、高温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林地B林木密度较低,果树地径、冠幅小,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裸地面积较大,有机质流失多。
  (3)赞同。理由:嫁接后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嫁接后的树高更低,有利于采摘和维护。 不赞同。理由:嫁接后土壤有机质下降,若大力推广可能加剧土地退化;密度降低,林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罗望子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的影响因素、植被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
(1)根据罗望子喜光、抗旱可以推测当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根据罗望子拥有发达的根系推测当地的地下水理藏比较深;根据罗望子耐瘠,可推测当地土壤贫瘠、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说明当地植被较为稀疏。
  
(2)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气候干旱、地表水较为缺乏,该环境下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据表格内容可知,林地B林木密度低于林地A,果树地径、冠幅均小于林地A,枯枝落叶较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林地B的裸地面积较大,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有机质流失多。故林地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3)据材料“为提升罗望子的产量和品质,科研人员对原罗望子林(林地A)部分果树进行嫁接(林地B)”可知嫁接之后质量与产量均会提升,经济效益高;规模扩大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可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据表格可知,嫁接后的树高更低,有利于采摘和维护。 但是嫁接后土壤有机质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如果大力推广可能加剧土地退化,造成生态破坏;密度降低,林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5-土壤肥力收支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51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512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