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5)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1~3题。

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距海远近相同
C.海拔相当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3.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
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③④大小有关
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
解析 第1题,①⑤两箭头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大小主要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因此,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当。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辐射,对应的箭头是②⑦。第3题,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较⑥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⑧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
答案 1.A 2.B 3.C
(2019·济南一模)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完成4~5题。


图a 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

图b 沿39°N的地形剖面图

4.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T B.T<T
C.T=T D.无法判断
5.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解析 第4题,读图a可知,10℃等温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位于落基山内部、乙位于山脉外部,则甲气温要高于乙。第5题,图示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乙距离山体较远,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故甲地吸收的地面辐射多于乙地,从而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答案 4.A 5.B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6~7题。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第6题,本题可以迁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效果。第7题,果树下覆盖的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6.A 7.B
(2019·广东佛山二模)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8~9题。

8.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 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 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9.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 第8题,图示西南部等温线最稀疏,则地势起伏最小。第9题,图示时刻,水库库区气温低而气压高,P地受湖风影响而吹东北风。
答案 8.C 9.A
(2014·山东文综,5~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10~11题。

10.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雪量 B.温度
C.光照 D.地形
11.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 B.林地
C.城区 D.乡村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降雪量差别不大,并且积雪深度和降雪量不存在具体的联系,降雪量大的地方积雪厚度不一定厚,A项错误。积雪厚度越向海边大致越薄,冬季越向沿海温度越高,因此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B项正确。题干提到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光照差异不大不是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C项错。此地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差异不大,也不能成为影响积雪深度的主要因素,D项错。第11题,M地积雪深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考虑到M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应为上海城区,城区内大量的人口以及工厂的分布,排放废热多,温度高,使得积雪深度小于周围,C项正确。其余各个选项农田、林地、乡村温度都不会高于周围地区,积雪深度不会低于周围。
答案 10.B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广东四大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8分)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6分)
(3)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是“大地暖大气”,即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和山体外部海拔不同,地面向大气同一高度输送到的热量也不同。第(2)题,结合图b、c中10℃等温线的高度分布特点,从山体内部与外部、东侧与西侧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第(3)题,从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山体为美国西部落基山脉。40°N山体内部、西坡热量条件都优于东坡,且西坡位于西风迎风坡,地形雨较丰富,因此内部和西坡林线较高。
答案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内部相同海拔时已大为减少。
(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约为700 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 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高。
(3)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13.[2014·四川文综,13(2),6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6分)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6.5 9.0 13.0 18.0 22.0 25.0 27.5 27.5 23.0 18.0 13.5 8.0
降水量
(mm)
16 17 31 74 118 148 177 139 141 84 39 18

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
解析 该地最低月气温在0℃以上,15℃以下,说明冬季温和;气温最高月接近30℃,说明夏季高温;春、秋季凉爽,气温的年变化大,说明四季分明。
答案 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
14.(高考经典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0分)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地图阅读能力,属于“大区域——小尺度——教材原理”的命题思路。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结合相关知识来推断。如在分析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时,要结合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如纬度、地形)等综合思考。
  答案 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15.(高考经典题)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8分)

  解析 本题通过世界地理区域图,考查气温特点描述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从纬度因素看,基多位于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都不大,所以气温年较差小;从地形地势因素看,基多所处地区海拔高(接近3 000米),一方面导致气温不高,终年温和;另一方面导致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逆辐射都较弱,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 特点: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
  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 000米)。

  本文标题: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5)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chu/9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chu/96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