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30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2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30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能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综合思维)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人地协调观)
3.应用:能结合某一具体区域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认识荒漠化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易错辨析1】 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易错辨析2】 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 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渍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易错辨析3】 荒漠化的防治以“防”为主还是以“治”为主?
提示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荒漠化的治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重点治理。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例1】 (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尝试自解] (1)                                    
(2)                                    
(3)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
源利
用不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9·河北保定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解析 第(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第(2)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 (1)B (2)C

素养一 区域认知: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
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 (1)C (2)B (3)D
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荒漠化的防治
2.(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考点二(拓展考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例2】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水土保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技法点拨]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模型
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温馨提示 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下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解析 第(1)题,缓坡上修筑梯田,田埂的水平方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有效拦截泥土及水资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第(2)题,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的过度开垦会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 (1)B (2)D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水土流失与河流特征
1.(2018·全国卷Ⅱ,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 第(1)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第(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B选项正确。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B (3)D
素养二 综合思维:生态环境建设
2.(2018·海南地理,2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 第(1)题,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广东六校联考三)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读图和表,回答1~2题。

1977年7月 2013年7月
最大6小时降雨量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最大6小时降雨量 最大12小时降雨量 最大24小时降雨量
48.8 mm 66.1 mm 83.7 mm 69.8 mm 85.2 mm 97.2 mm

1.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2.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第1题,图示小于0.1 mm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1977年小于2013年,说明2013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B正确。第2题,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具有拦沙效果,可以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则C正确;材料显示2013年7月的降水量比1977年更大,因而侵蚀作用更强,则A错误;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则B错误;修建梯田,会减少水土流失,则D错误。
答案 1.B 2.C
(高考经典题)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3~4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3.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4.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由上表可知,该地沙地、草地面积比例较大,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上图可知,1999~2007年,该地毁草开荒,导致沙化面积增大,故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项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云贵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松嫩平原中部均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高原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故D项正确。
答案 3.B 4.D
(2019·河南南阳联考)下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5~7题。

5.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6.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
7.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有(  )
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
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6题,读图可知,该县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第7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该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为采煤,所以矿区土地复垦是减轻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措施。地膜覆盖解决不了大面积土地水土流失问题。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属于小流域沟谷的保土措施,对于坡地来说效果较小。
答案 5.D 6.A 7.B
(2019·重庆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图示意某国家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据此完成8~9题。

8.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
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C.常年受副高控制,蒸发旺盛
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
9.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①建设人工草场 ②实施退耕还林 ③控制载畜量
④发展草原旅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该国为南美洲的阿根廷,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的东侧,大部分地区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形成雨影区,导致该国西部及西南部降水较少。第9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潘帕斯草原,针对潘帕斯草原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草原载畜量,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等。该区域降水较少,可进行退耕还草,但不适合退耕还林。
答案 8.B 9.C
鱼鳞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下面是鱼鳞坑景观图和鱼鳞坑纵剖面模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
A.拦截坡面径流
B.提高植被存活率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11.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鱼鳞坑的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 第10题,建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坑内可以植树种草。鱼鳞坑在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促进林木生长等方面作用比较显著,而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方面作用较小。第11题,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所以最适合建鱼鳞坑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答案 10.D 11.B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福建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8分)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8分)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第(2)题,注意红薯生长习性:“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沙地本身就疏松,同时起垄地势较高而利于排水、不易涝。第(3)题,红薯“喜温”与当地冬季寒冷不符,故冬季不能种植而地表裸露;起垄必然翻动土地,在春季大风下会加剧风沙活动。“冬小麦—红薯”模式解决了冬春季地表裸露问题,故能抑制风沙。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抑制风沙的原因: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13.(2019·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塑料温室大棚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曾经荒凉的村落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综合性城镇。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6分)
(2)说出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的优点。(8分)
(3)埃尔埃希多地区温室农业迅猛发展导致了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请综合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从等高线信息可判断地形类型;从图中地中海及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少;由此可知土壤多为荒漠土且贫瘠。第(2)题,沙土具有透气性、黏土能减少水肥下渗、有机肥提供养分。第(3)题,荒漠化的根源在于水的减少。温室农业过度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需求增大,从而使土地沙化;同时在干旱区,温室农业的发展,可能加剧盐碱化,也会加剧土壤退化。
答案 (1)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冬季受山地阻挡,西风难以影响;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土(沙化),土地贫瘠。(答3点即可)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中间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若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气候终年干旱;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缺乏;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温室大棚(截留雨水)不仅在沿海滩涂、丘陵,甚至发展到山地,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若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本文标题:第30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chu/1924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chu/1924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