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理(4)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 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 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 亿公顷,湖泊0.08 亿公顷,池 塘水库0.066 亿公顷,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线的东南部,自 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但多年来重捕捞、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 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 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 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 荒地)广阔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 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 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 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 眼于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 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 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 %,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 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 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构的主要 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 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③以大田 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 弱性。1978 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 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 年的2037.54 亿元,增加到1990 年的16 619.21 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 年的68.6%下降为46.1%, 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1978 年的31.4%, 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可分为下列5 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 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 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 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 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 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 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玉米 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 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 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 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 年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3.9 倍。其中, 1953~1990 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 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 年全国粮食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 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 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 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 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
本文标题:中国农业地理(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3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3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3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