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4)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和福建四路,相当今苏南、皖南 和闽、浙、赣三省。元丰时有户 520 万,崇宁时有户 570 万。其中两浙路(即 今苏南太湖流域和浙江省)人口最多,元丰时 178 万,崇宁时 198 万。其余 依次是江南西路(除江、信、饶 3 州外的今江西省)、江南东路(今皖南、 大茅山以西苏南和江西省东北部)、福建路(今福建省)。两浙路自唐以来 即为南方最富庶地区,江南西路在北宋时湖滨平原和吉泰盆地得到了充分开 发,山区又有发达的工矿业,故人口大增,其户数虽低于两浙路,而口数却 超过两浙路而居全国首位。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 南迁。
南渡人口最集中的是两浙路,因为是南宋政治中心所在。“四方之民 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58》)。现以北宋崇宁元 年和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户数比较,两浙路增加 26 万户,福建路增 加 32 万户,成都府路增加 21 万户,潼川府路增加 24 万户。总之,南宋时代 南方人口普遍增加,到了元代,南北人口的分布出现了巨大的逆转。江浙、 江西、湖广 3 行省(相当今苏南、皖南、沪、浙、闽、赣、湘、粤、桂、鄂 小部分、黔之大部分),竟占了全国人口的 83.73%。当然,《元史地理志》 所载各行省的户口数来源不一,不甚精确。但作为概貌来看,大致还是可信 的。
明清时期明初政府采取移民措施,如将江南人北徒淮域,西徙云贵;迁 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迁北 平、山后(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 军籍等等。以后社会相对稳定,政府又鼓励人民从狭乡迁往宽乡,经过自然 的调整,到了万历初年,南北人口的分布渐趋均匀。今以万历六年(1578) 的记载为例:①北五省:北直隶(今冀、京、津)、晋、鲁、豫、陕(今陕 甘 2 省)的人口为 2500 万。②中五省:南直隶(今苏、皖、沪)、浙江、江 西、湖广(今两湖)、四川的人口为 2900 万。③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贵州人口为 670 万。各地人口分布比较均匀,这是因为南方可耕种的 平原毕竟较少,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进行自我调整。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基本开发完毕。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生计往往奔向人 口相对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这就决定明清两代人口迁徙大致表现为三种 形式:一是向海外移民。临海的粤、闽等地因山多田少、人稠地(平原)狭, 多出海谋生。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鸦片战争以后,广东人口大 量外流。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4.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