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地理(4)
中国 1991 年发电量 6700 亿度。全国共有装机容量在 500 千 瓦以上的水、火电站约 3000 座。其中 25 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近 100 座。 50 年代以来,按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电力网,以充分利用设备能力,保证供电质量,获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东北电力网是中国最大的电力网。网内包括以清河为首的阜新、元宝山、 吉林、抚顺、鸡西等火电站,还拥有白山、丰满、红石等大型水电站。东北 地区工业发达,电力供应仍感不足。
华北电力网由河北南部电网、山西电网 和京津唐电网联网形成了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网。唐山陡河电厂及神头与 大同二厂两大坑口电厂的投产,缓和了京津唐地区的电力矛盾。华东是中国 缺电区之一,电力网是由江苏谏壁电厂、上海石洞口电厂和浙江新安江水电 站以及安徽两淮煤矿坑口电厂组成;华中电力网由湖北葛洲坝和丹江口(见葛洲坝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等水电站及河南平顶山、焦作等区域性 火电站组成,形成水火并举的结构。80 年代以来,随着黄河中、上游及西南 地区澜沧江、红水河等水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西北电力网已形成了较大的 规模,西南能源基地与粤港澳联结起来的电力走廊到 90 年代初也已初步建 成, 90 年代末将形成包括滇、黔、桂、粤 4 省区的南方大电网。
②钢铁工业。1991 年中国钢产量超过 7000 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 居世界第 3 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 体系。现有钢铁企业 1200 多个,其中年产 100 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11 个。除上海、北京、天津 3 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 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全国尚有年产 10 万吨以上中型钢 铁企业 35 个,9 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 铁厂。
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 50 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 80%以 上。50 年代以来,东北 3 省钢产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在全国钢产量比重中相 对下降到 20.9%,一向缺钢铁工业的西北与西南地区则上升到 12.2%。华东地 区钢产量已超过东北,居全国首位,但所需原料要外地支援或从国外进口。 ③化学工业。50 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 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 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 10 多个大行业。1990 年化学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4.7%。硫酸产 量 1197 万吨,化肥 1880 万吨,均居世界第 3 位。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 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 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70 年代建成大庆、齐鲁、安庆、岳阳、金堂、长寿、 泸州等有机化学工业。
④机械电子工业。50 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 厂。4/5 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经 50 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 7.5 万多个企业,职工 1579 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 体系。1990 年生产总值近 3879 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 20.76%。全国基础 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 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 水平。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0 年代以来,全国已建成 20 多个机械工业集中区,如长江三角洲工业 区、京津唐工业区、郑(州)洛(阳)三(门峡)工业区、陕西关中工业区、 湘中工业区、成渝工业区。其他如太原、武汉、昆明、哈尔滨、广州、包头 等大城市的机械工业也颇为发达。
⑤纺织工业。50 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 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 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 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 (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在畜牧业基地、羊毛产区建立了大批毛纺工业。 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毛纺品产量接近全国半数。
华北电力网由河北南部电网、山西电网 和京津唐电网联网形成了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网。唐山陡河电厂及神头与 大同二厂两大坑口电厂的投产,缓和了京津唐地区的电力矛盾。华东是中国 缺电区之一,电力网是由江苏谏壁电厂、上海石洞口电厂和浙江新安江水电 站以及安徽两淮煤矿坑口电厂组成;华中电力网由湖北葛洲坝和丹江口(见葛洲坝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等水电站及河南平顶山、焦作等区域性 火电站组成,形成水火并举的结构。80 年代以来,随着黄河中、上游及西南 地区澜沧江、红水河等水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西北电力网已形成了较大的 规模,西南能源基地与粤港澳联结起来的电力走廊到 90 年代初也已初步建 成, 90 年代末将形成包括滇、黔、桂、粤 4 省区的南方大电网。
②钢铁工业。1991 年中国钢产量超过 7000 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 居世界第 3 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 体系。现有钢铁企业 1200 多个,其中年产 100 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11 个。除上海、北京、天津 3 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 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全国尚有年产 10 万吨以上中型钢 铁企业 35 个,9 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 铁厂。
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 50 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 80%以 上。50 年代以来,东北 3 省钢产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在全国钢产量比重中相 对下降到 20.9%,一向缺钢铁工业的西北与西南地区则上升到 12.2%。华东地 区钢产量已超过东北,居全国首位,但所需原料要外地支援或从国外进口。 ③化学工业。50 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 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 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 10 多个大行业。1990 年化学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4.7%。硫酸产 量 1197 万吨,化肥 1880 万吨,均居世界第 3 位。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 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 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70 年代建成大庆、齐鲁、安庆、岳阳、金堂、长寿、 泸州等有机化学工业。
④机械电子工业。50 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 厂。4/5 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经 50 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 7.5 万多个企业,职工 1579 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 体系。1990 年生产总值近 3879 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 20.76%。全国基础 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 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 水平。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0 年代以来,全国已建成 20 多个机械工业集中区,如长江三角洲工业 区、京津唐工业区、郑(州)洛(阳)三(门峡)工业区、陕西关中工业区、 湘中工业区、成渝工业区。其他如太原、武汉、昆明、哈尔滨、广州、包头 等大城市的机械工业也颇为发达。
⑤纺织工业。50 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 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 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 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 (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在畜牧业基地、羊毛产区建立了大批毛纺工业。 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毛纺品产量接近全国半数。
本文标题:中国工业地理(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0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05.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0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