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5)
发展简史
青海古属雍州地。秦、汉之际为羌人游牧地。公元前 2 至公元 1 世纪, 西汉王朝先后击败匈奴及羌人的进攻,进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权,兴修 水利,广设屯田。并在今西宁筑西平亭,于今湟中镇海堡、乐都老鸦城分别 设临羌县和破羌县。汉武帝时又设“护羌校尉”,管理甘肃和青海东部诸羌 事务。汉宣帝时在浩门(今民和)至临羌一带戌边屯田。西汉末年,在今海 晏县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设修远、临羌、兴武、罕虏、顺乐 5 县。同时在河 湟流域广设屯田,促进了青海东部的开发,其余广大地区则仍为羌人游牧地。 东汉政权建立后,在今民和县古鄯邑设金城郡,下设允吾、浩门、临羌、破 羌、安夷(今平安县)5 县。东汉末年,在西宁设西平郡,辖临羌、西都(今 湟源县)、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门 6 县。当时,西宁已开 始成为西北边陲重镇。西晋时,西平郡辖西都、临羌、安夷、长宁(今大通 桥头镇一带)等县,白土、浩门两县改属金城郡。魏晋南北朝时,在今西宁、 乐都一带建立南凉国,改西平郡为湟河郡。北魏时改西平郡为鄯州。西魏时 在今循化、贵德一带设浇河郡。北周时在今尖扎县设达化县。公元 4~6 世纪, 吐谷浑人在此建立吐谷浑国,至公元 663 年亡于吐蕃为止,统治青海达 300 多年。此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因河西走廊东段常发生战乱而受阻,青海 遂成为东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宁)则成为东、西方交通要站。 隋时,复在西宁设西平郡,新置龙支县(今民和、循化县),并在原吐谷浑 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两县;在赤水城设河源郡,辖赤水、远 化两县,分别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唐初,青海东部属陇右道,改西宁 郡为鄯州,辖湟水(今乐都)、龙支、鄯城(今西宁)3 县。其时,吐谷浑 则控制黄河源一带地区,而崛起的吐蕃势力在统一西藏后,向青海扩展,占 据了广大草原。安史之乱以后,青海全为吐蕃所控制。宋时将原鄯州改名为 “西宁州”。
元代于旧甘州治地设甘肃行省,今青海东部湟水流域诸县均受 制于西宁州,而西部广大牧区则归“吐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明初,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都,并在今柴 达木和海北地区增设安定、阿瑞、先曲、罕东四卫,归西宁卫统辖;在青海 东南部设积石、贵德两州,归河州卫管辖。明中叶蒙古族进入青海,以柴达 木为活动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黄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进入青海湖 南北,蒙藏杂居至今。清代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并设立“总 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 此后又设西宁、碾伯、大通 3 县和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 4 厅。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军阀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1928 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 新建青海省,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 丹噶尔、贵德 7 县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 年 1 月 青海正式建省。1950 年 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青海是中国地广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
1949 年以前的近百 年间,全省人口仅增长 60%,年平均递增率不足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全省总人口由 1949 年的 147.61 万人,增加到 1990 年的 445.694 6 万 人。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为 6 人,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以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较为密集,其面积虽只占全省的 2.84%,而人口 却占全省的 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128.1 人。牧区 6 州土地面 积占全省的 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的 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 有 1.8 人。特别是西部可可西里一带,因地处高寒,自然环境恶劣,至今几 无人烟。全省人口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 37 个少数民族。 汉族约占总人口的 59.8%,其他兄弟民族占 40.2%。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 弟民族人口的 19.6%,次为回、土、蒙古、撒拉、满等族。藏族主要分布于 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海西 6 自治州,在东部农业区则同回、汉 等民族杂居,从事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回族主要分布于省境东部和东 北部,尤以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县及西宁市城东区 较为集中,多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饲养业。在城镇则多经营商业、皮毛加 工等。土族主要聚居于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县,早先主要从事 畜牧业,后渐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 两县的黄河谷地,善耕种,擅长园艺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州和河南 蒙古族自治县,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区也有散居,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
青海古属雍州地。秦、汉之际为羌人游牧地。公元前 2 至公元 1 世纪, 西汉王朝先后击败匈奴及羌人的进攻,进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权,兴修 水利,广设屯田。并在今西宁筑西平亭,于今湟中镇海堡、乐都老鸦城分别 设临羌县和破羌县。汉武帝时又设“护羌校尉”,管理甘肃和青海东部诸羌 事务。汉宣帝时在浩门(今民和)至临羌一带戌边屯田。西汉末年,在今海 晏县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设修远、临羌、兴武、罕虏、顺乐 5 县。同时在河 湟流域广设屯田,促进了青海东部的开发,其余广大地区则仍为羌人游牧地。 东汉政权建立后,在今民和县古鄯邑设金城郡,下设允吾、浩门、临羌、破 羌、安夷(今平安县)5 县。东汉末年,在西宁设西平郡,辖临羌、西都(今 湟源县)、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门 6 县。当时,西宁已开 始成为西北边陲重镇。西晋时,西平郡辖西都、临羌、安夷、长宁(今大通 桥头镇一带)等县,白土、浩门两县改属金城郡。魏晋南北朝时,在今西宁、 乐都一带建立南凉国,改西平郡为湟河郡。北魏时改西平郡为鄯州。西魏时 在今循化、贵德一带设浇河郡。北周时在今尖扎县设达化县。公元 4~6 世纪, 吐谷浑人在此建立吐谷浑国,至公元 663 年亡于吐蕃为止,统治青海达 300 多年。此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因河西走廊东段常发生战乱而受阻,青海 遂成为东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宁)则成为东、西方交通要站。 隋时,复在西宁设西平郡,新置龙支县(今民和、循化县),并在原吐谷浑 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两县;在赤水城设河源郡,辖赤水、远 化两县,分别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唐初,青海东部属陇右道,改西宁 郡为鄯州,辖湟水(今乐都)、龙支、鄯城(今西宁)3 县。其时,吐谷浑 则控制黄河源一带地区,而崛起的吐蕃势力在统一西藏后,向青海扩展,占 据了广大草原。安史之乱以后,青海全为吐蕃所控制。宋时将原鄯州改名为 “西宁州”。
元代于旧甘州治地设甘肃行省,今青海东部湟水流域诸县均受 制于西宁州,而西部广大牧区则归“吐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明初,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都,并在今柴 达木和海北地区增设安定、阿瑞、先曲、罕东四卫,归西宁卫统辖;在青海 东南部设积石、贵德两州,归河州卫管辖。明中叶蒙古族进入青海,以柴达 木为活动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黄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进入青海湖 南北,蒙藏杂居至今。清代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并设立“总 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 此后又设西宁、碾伯、大通 3 县和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 4 厅。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军阀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1928 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 新建青海省,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 丹噶尔、贵德 7 县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 年 1 月 青海正式建省。1950 年 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青海是中国地广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
1949 年以前的近百 年间,全省人口仅增长 60%,年平均递增率不足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全省总人口由 1949 年的 147.61 万人,增加到 1990 年的 445.694 6 万 人。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为 6 人,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以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较为密集,其面积虽只占全省的 2.84%,而人口 却占全省的 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128.1 人。牧区 6 州土地面 积占全省的 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的 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 有 1.8 人。特别是西部可可西里一带,因地处高寒,自然环境恶劣,至今几 无人烟。全省人口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 37 个少数民族。 汉族约占总人口的 59.8%,其他兄弟民族占 40.2%。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 弟民族人口的 19.6%,次为回、土、蒙古、撒拉、满等族。藏族主要分布于 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海西 6 自治州,在东部农业区则同回、汉 等民族杂居,从事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回族主要分布于省境东部和东 北部,尤以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县及西宁市城东区 较为集中,多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饲养业。在城镇则多经营商业、皮毛加 工等。土族主要聚居于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县,早先主要从事 畜牧业,后渐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 两县的黄河谷地,善耕种,擅长园艺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州和河南 蒙古族自治县,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区也有散居,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
本文标题:青海省(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96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965.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96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