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4)
桂西喀斯特山原属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桂西喀斯特山原各地亚区。由喀斯特山原和右江河谷组成,峰丛洼地景观显著。主要河流为右江,地表水系少,而地下河较发育。河谷气侯温暖干热,春旱较严重。植被为半常绿类型,云南高原生境偏干成分植物常有分布。蚬木、肥牛树、擎天树等石生植物较常见。土壤以山地红壤、黄壤,石灰性土为主。
桂南沿海属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的粤西、桂南沿海台地平原亚区。山河相间,地处热带最北边缘。年均温20℃以上,年降水量超过1700 毫米。河流主要有南流江、武利江、钦江等。土壤以赤红壤为主,南部台地有砖红壤。植被为季雨林性常绿阔叶林,以榄、蚬、楠、椎、樟、栎为主,肉桂林、八角林及热带性果树分布普遍。
发展简史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西就有人类居住,并创造和发展了广西地区的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时,广西属“百越”之地,主要民族是壮族(当时为骆越、西瓯等民族)。恭城、贺县、北流等地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具精致文饰的鼎、钟、戈、剑等青铜器和战国已使用的铁工具;左江沿岸遗留有古代艺术花山崖壁画,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壮族较高的文化水平。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派大军沿湘桂走廊进入岭南,在平定岭南后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广西分属岭南三郡管辖。当时,为转运军粮,开凿了“灵渠”(见兴安县),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大大促进了黄河、长江流域与南方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人民陆续沿灵渠向南大量移入,主要聚居于西江主流沿岸,传播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秦时因广西为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西汉初年,铁制农具、耕牛已传入广西。秦、汉时广西境内水陆交通较为便利,水利灌溉发展,农业兴旺。自三国至南北朝,中原纷乱,南来汉人随之增多,既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又与骆越、西瓯等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唐时广西属岭南西道。宋初统一岭南道后改置广南道。至太宗淳化五年(994)废道存路。太宗至道三年(997)置广南西路,辖今广西及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一名由此简化而来。元时广西属湖广行书省。明时设广西布政使司。清代置广西省。民国因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06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