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纵览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与巴中、仪陇县相邻,西北与剑阁县毗连,西南、正南与南部县接壤,北与苍溪县交界。总面积 1887平方公里,境内聚居有汉、回、藏、蒙古、高山、纳西等19个民族,总人口为85万。
阆中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相传为中国远古帝王伏羲诞生的地方。商周时代,阆中是巴国北部重镇。战国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国由重庆迁都阆中。秦统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阆中县治未动,县名不改,是全国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县城。阆中历来是川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阆中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还曾在阆中设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解放后,阆中曾属南冲地区管辖。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撤县设市后,成为我国的一座全开放城市。
阆中风光秀丽,名胜众多。城周有“锦屏春色”、“嘉陵秋水”、“梁山戴雪”、“云台仙风”等阆中十景。城内的古街道交错纵横,91条街巷中有 20 多条街巷仍保持着唐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构造方法,细部装饰和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现挂牌保护的居住点143处。这些官宅、民居的共同特点是:古、雅、幽、翠。临街的小木屋都有外柱廊,出檐数尺,供行人遮阳、避雨。建筑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一棵印、正方形、多子形。有些院内回廊曲径,古朴典雅,具有南方园林特色。在街道交汇处,往往有楼台拔地而起。其中“阆苑十二楼”之一的光华楼,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仍保持唐代风貌,楼高4层,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上覆琉璃瓦,配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国内所罕见的古建筑。因此,阆中自古以来就有“蜀中胜地”、“阆苑仙葩”的美誉。
此外,阆中还是我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佛都”。众多的寺庙、道观、教堂都保存完好。有始建于唐、重修于元,结构宏伟的永安寺建筑群及“佛都”观音寺和五龙庙;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保存完好、国内罕见的佛身衣纹为凸文的唐代10米高释迦牟尼的佛石窟和唐宋碑刻;有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和技艺精湛、玲珑剔透的砖雕群;有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比肩齐名的阆中滕王阁;还有张宪祠、八仙洞、魁星楼、吕祖殿、清代考棚等名胜景观200多处。
阆中既是座历史古城,也是座文化名城。远在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这里已是我国天文研究中心,诞生于阆中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浑天仪,奠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说基础,否定了“天圆地方”之说。他还于公元前104年创造了《太初历》,在中国延用了1000多年。随后,在汉哀帝时期和蜀汉时期,阆中又先后出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两代和周舒、周群、周巨明祖孙三代等多位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到了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等天文学家也先后定居阆中,观测天象,研究天文。李淳风撰写的《乙巳占》,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气象学专著。他在书中将风力定为8级,这在世界上是首创。李淳风和袁天罡最后都逝于阆中。今遗有淳风寺、淳风街和李淳风墓碑,袁天罡墓、天罡街和天宫院等遗址。阆中的资源十分丰富,北有潘龙山,南有锦屏山、北塔山,属低山地貌和少数浅丘带坝地形,土地肥沃。城区偏居西部,三面环嘉陵江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因此阆中的各种农经作物出产丰富,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中药材等。桑、桐果、林颇具优势。“东河桐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1516年就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阆中的野生动植物也很丰富,刺犁、杜仲、白蜡、板栗等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多种。境内还有中华鲟鱼、大鲵、金钱豹、银杏、红豆树、楠木等10多种动植物列入珍稀保护品种。
近年来,阆中市形成了以丝绸、棉纺、服装、食品、化工、皮革、机械、医药、建材、玻璃、工艺美术等门类齐全,具有较大规模的新兴工业体系。阆中是我国的老茧区、四川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历代多产绫、绢、绸、縠等丝织贡品,有“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的美称。而当地生产的保宁醋,亦名保宁麸醋,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
上一篇:贵阳市纵览
下一篇:乐山市纵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17/2554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17/2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