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纵览
武威市古称姑臧,又名凉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这里既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度为北方佛教的中心,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铜奔马就在这里出土。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08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92.3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市内有汉、回、藏、土、满、蒙古、维吾尔、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壮、锡伯等13个民族。
武威市的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早在4000年前,武威居民的文化发展情况已与中原地区相接近。春秋以前属西戎驻地,战国至秦为月氏民族活动地区,秦末匈奴赶走月氏,为休屠王辖地。西汉时期,霍去病征西,为显示军功军威,由此得名“武威”,设武威郡。汉武帝时为河西四郡之首。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隋、唐、宋、明、清先后设置过郡、府、州、卫、道。2000多年来,武威一直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要隘,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之一。1985年由县设市,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武威境内的名胜古迹众多,有可供游览、观光的古建筑群、古遗址、古墓葬、石刻160多处,出土文物4万多件。其中,古建筑有建于明正统四年、被誉为“陇右学宫王冠”的武威文庙,河西四大名刹之一的海藏寺,北凉时期开凿的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印度高僧)佛塔,以及雷台、大云寺、曾家堡寺庙、松涛寺、祖师宫、石佛崖石窟等;古遗址墓葬则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历史上第一个下嫁异族的唐代弘化公主之墓,万里长城遗址,元朝太子阔端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会盟的百塔寺遗址,以及尹夫人台、磨嘴子汉墓群、旱滩坡汉墓、王景寨汉墓群等。同时,因气候干燥,在地上、地下保存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作为国家旅游标志的国宝“铜奔马”,及《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汉唐木雕、大云铜钟、凉造新泉(货币)、西夏铜火炮等,均属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
武威市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大沙漠,东和古浪接壤,西和永昌相连,中间是一片绿洲沃野,平均海拔为1632米。祁连山顶峰,常年积雪,是农田灌溉用水的天然水库,夏季冰雪消融,汇集成河流。全市有黄羊、杂木、金塔、西营四大水系,灌溉着全市大部分农田。中部肥沃的绿洲宜种小麦,素有“塞北江南”之称。良好的地理环境,使武威市的物产十分丰富。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粱、洋芋、大豆等,产量高,质量好,自古有“凉洲不凉米粮川”之说,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被农业部授予“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市”称号;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甜菜、大麻、葵花籽、烟叶、发菜等,还有西瓜、白兰瓜、苹果、桃、梨、杏、葡萄等瓜果。其中海藏村的大麻、洪祥乡的大蒜、发放乡的辣椒、高坝镇的西瓜等都久负盛名,远销全国各地,而无壳瓜籽更为世界所仅有。在境内祁连山北坡,还有大片的水源林和天然草场,出产鹿茸、麝香以及羌活、大黄、甘草、麻黄等多种药材。
武威市地方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纺织、酿造、煤炭、建材、化工、机械、食品、造纸、印刷、制革、粮油、加工等行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自古以来,武威就是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的地区。古人曾有“市麈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绸”的赞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渠道的拓宽,武威市城乡市场繁荣,成为甘肃省河西地区商品集散中心。
上一篇:张掖市纵览
下一篇:嘉峪关市纵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17/255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17/2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