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地理趣闻-李冰父子怎样修都江堰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0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都江堰位于四川西部的成都平原上,那里流势湍急的岷江从中穿过。每年春夏之交,岷江上游许多大山上积雪融化,雪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岷江里,造成山洪暴发;而离江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又会缺水闹旱灾。老百姓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一边涝一边旱的现状。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灭蜀之后,派李冰做蜀郡太守并主持兴修水利。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在当地老乡协助下,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的地形和水情作了详细勘察。在李冰父子领导下,蜀郡人民经过多年的艰巨劳作,终于修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它的成功在于非常巧妙的设计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施工方法。李冰父子是怎样修筑都江堰的呢?都江堰的设计思想是分洪减灾,就是将岷江的水分成两股,把其中的股引到容易干旱的地方去。这样,干旱的地方由于增加了水量而逢甘霖,水涝的地方由于减少了水量而得以消灾。根据这一思想,他们选择了岷江从山区进入平原的灌县一带作堰分水,因为水流在这里减缓下来,施工比较容易。整个分水工程有三个关键的地方。首当其冲的叫“鱼嘴”,它是头一道大堰尖端的地方,因为形状像一个鱼头而得名。这个道大堰将岷江一分为三,在西边的仍是岷江的本流,人们称之为“外江”,在东边的叫“内江”,又叫“都江”,“都江堰”由此而得名。“鱼嘴”不仅把岷江水一分为二,而且由于它的位置和形状十分合理,它还对内江外江的水流量起到调节作用。枯水期间内江受水六成,使内江流经的干旱地区能得到较多的水;洪水期间,内江受水四成,既不致造成干旱地区成涝,又替外江分洪减灾,真是一举两得。除了设计思想十分巧妙外,都江堰工程的方法也是独具匠心的。先用的是鹅卵石,没几天就冲垮了,后改后大石块,但泥土是承受不住重压,往往造成地基下沉而堤堰断裂。怎么办呢?李冰父子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发现新东西。
  四川盛产竹子,许多住房的梁和柱是用竹子做成的,家里的桌椅萝筐也大都用篾片编成。在山溪里常有妇女们放着的竹笼,里面浸泡着要洗的衣服。溪水虽然很急,但竹笼却冲不走,里面的东西当然也丢不掉。这一现象引起了李冰的注意,他想如果用竹条编成一些大笼子,里面装鹅卵石,再层层堆垛,互相叠接。这样,既可以防止鹅卵石被水冲走,又可以避免堤堰断裂。试验下来的结果十分令人满意,而且除了以上两个优点外,还有另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来,笼中的鹅卵石之间有适当的空隙,可以使水缓慢地渗出,这样就减少了洪水的直接压力,因而也就减少了堤堰崩溃决堤的危险。于是,民工们制作了大批竹笼,它们一般长10米,直径约0.5米,篾条宽约5厘米,里面塞足了鹅卵石。筑堤堰时,下层用4~10条竹笼组成,层层叠上去越来越少,最上层只排1~3条,成为金字塔形,但十分牢固可靠。都江堰自修筑至今已2000多年了,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功绩,修了一座“二王庙”,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治水三字经。
  本文标题:地理趣闻-李冰父子怎样修都江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52/1875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52/1875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