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北京地貌-地貌特征(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1-1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现在的山脉就是沿着这些北东—南西向的构造线发育而成的,这些褶皱构造,一般具有向斜较宽背斜较窄的型式。向斜中由于沉积了中生界坚硬的火山岩,在后期山地的抬升和接受剥蚀的过程中抵抗力比较强,发育的结果,在地貌上反而常凸出成为高峰。西山最突出的两条向斜是九龙山向斜和髫髻山—庙安岭向斜,向西延为百花山向斜。现在西山很多著名的高峰就是分布在这两条向斜构造轴线上。香山和九龙山跨越永定河,成为一条北东—南西向的连脉,它们在构造上同属于九龙山向斜。九龙山以西,妙峰山、清水尖、髫髻山、庙安岭以至向西南延伸到百花山,这一些高峰也构成一条连脉,峰线与髫髻山—庙安岭向斜轴相符合。在西部山地的南部,大致相当于房山区范围内的山地部分,沉降幅度略小一些,褶皱后所产生的主要型式又转而为穹窿、盆地等,因而山脉不如九龙山脉络清楚、明显。向斜发育成山的现象在这里仍可见到,房山区城北的北岭在成因上就和门头沟区的髫髻山等成因相同,西部山地的断裂作用不如北部明显,但也有不少断层将西山分割的现象。西部山地中的河流,一些是顺着北东—南西方向的构造线发育成较宽阔的河谷,如永定河在官厅以下的最大支流清水河,它自西南向东北流,发育在髫髻山—庙安岭向斜轴线以北,沿河的宽谷为山区主要农耕和居民点。而另一些河流,如永定河,拒马河干流的流向与构造不符,也就是发育成横谷,常成为峡谷。
  3.山前多断陷盆地
  北京山地的边缘,有一系列山前断陷盆地,这些盆地主要分布在军都山的南缘。它包括燕落盆地,十三陵盆地,平谷盆地等。它们大都在上新世末和更新世初断陷而成。其证据是在盆地基底保存了唐县期剥蚀面,并在剥蚀面上堆积了包括早更新世在内的第四纪沉积物质。与断陷盆地同时形成的地垒式地块,如有名的南口台地,在南口台地上仍保留着上新世沉积层。控制这些断陷盆地的断裂线仍为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
  4.平原新构造运动活跃
  北京平原的构造轮廓形成于中生界末期。燕山运动把北京平原分为若干个构造单元,且新构造运动一直是活跃的。到第三纪,北京平原大致上形成了“两隆一凹”的构造格局。以八宝山—高丽营断裂和南苑—通县断裂为界把北京平原划分为京西隆起、北京凹陷和大兴隆起三个构造单元。京西隆起的基底主要为元古界、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组成,局部地区有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侏罗、白垩纪地层分布,总体上缺失第三纪沉积层。而大兴隆起的基底几乎均为元古界、寒武纪与奥陶纪岩层组成,缺失中生界地层。在隆起轴部除大兴、马驹桥外,一般无第三纪沉积,这说明这两个隆起区在第三纪都处于剥蚀环境。而北京凹陷则相反的处于下降、接受沉积的环境。其沉积厚度,在始新世沉积中心在长辛店附近,到渐新世前门组沉积中心则向东移动了。早第三纪沉积,平面展布形态是两个扇形沉积体;一个是以顺义县东北的北小营为顶点沿潮白河两侧向南展;另一个是以石景山、三家店为顶点,沿永定河两侧向东南展开。图3-1北京平原地区第三纪沉积分布图和早第三纪构造活动相当的,是在北京凹陷沿崇文门—日坛断裂有五次玄武岩喷发,其岩流总厚度约300米。到晚第三纪时,在五棵松和东郊金台路附近也有玄武岩喷发,只是规模较早第三纪小的多。此时大兴隆起的顶部,仍为基岩裸露的剥蚀区,而大兴隆起的东部则沉积了晚第三纪的物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格局由“两隆一凹”,变为“两凹一隆”。主要表现为原来“北京凹陷”的隆起,并与大兴隆起形成一个块体,沿着良乡顺义断裂向南掀斜。原“京西隆起”因北京西山抬升和八宝山断裂以南地块隆起,形成凹陷区,堆积了厚达300—400米的沉积物。另一个凹陷区,就是顺义凹陷。总之,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格局由“两隆一凹”变为“两凹一隆”。特别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北京平原区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断裂,使得已形成的“两凹一隆”的构造格局发生解体,形成了由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所组成的断块。至此及其以后,北京平原第四纪基底地貌轮廓和沉积物基本形成。总之,构造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活动,直接控制了北京平原区地貌格局、水系展布与变迁以及地震活动。
  本文标题:北京地貌-地貌特征(2)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15/1743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15/17435.html

标签:地貌特征北京地貌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