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气候-热量资源(3)
(五)初、终霜日期与无霜期
霜:当地面或近地物体冷却到0℃以下时,由水汽凝华或由露冻结而成为白色松脆的冰晶叫霜。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冻是指空气温度下降到某种植物的临界温度以下,使植物受到冻害,这时温度可在0℃以下,也可在0℃以上。由于空气湿度不同,可以有霜(白霜)也可无霜,在不出现白霜而植物受冻害,称“黑霜”。秋季为初(早)霜,春季为终(晚)霜。一般以地面最低温度≤0℃或气温2℃为霜冻温度指标。根据建国后气象资料统计,北京市年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见。初霜:平原区平均在10月中旬,个别年份提前到9月下旬。山区提前,延庆县在9月末,个别年份为9月中旬。平原山区相差一个节气。终霜:平原区一般4月上旬结束,个别年份推迟到4月底。山区要推迟20天以上,延庆县在4月底,最迟可到5月上旬结束。从终霜到初霜之间称无霜期,在农业生产中又常用无霜期表达某一地区热量资源情况。北京平原地区无霜期190—195天,山前暖区接近200天,随高度增加无霜期缩短。每升高100米,无霜期约减少5—6天。长城以北无霜期比平原长约少一个月,延庆县无霜期只有170-150天。80%保持率的无霜期要比多年平均值少10天左右。
(六)农业气候指标温度和积温
1.农业气候指标温度
农业气候指标温度是指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确生物学意义,并对农业生产可以起指导作用的温度。是鉴定农业生产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是选择合理种植制度的重要依据。常用的农业指标温度有0℃、5℃、10℃、15℃、20℃等。
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表示寒冬已过,土壤“日消夜冻”,冬小麦开始扎根返青,早春作物如大麦开始顶凌播种,草木萌发,春耕等农事活动开始。日平均温下降到0℃,土壤开始冻结,越冬作物停止生长,草木休眠。把0℃期间的持续期作为农业“耕作期”,也称“温暖期”。
5℃: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是与农作物及大多数果树恢复或停止生长的日期相符合,把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持续期,可作为作物生长期长短的标志,该时期称作物“生长期”。
1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是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等)生长发育的生物学零点,其后喜温作物才开始生长。喜凉作物及草木进入积极生长期,冬小麦开始拔节。秋季日平均下降到10℃,喜温作物停止生长,草木开始枯萎的界限温度。
通常将10℃以上持续日期作为喜温作物生长期长短的依据。大于10℃以后是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较为有利的时期,该时期称为植物生长“活跃期”。
15℃: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是喜温作物开始积极生长,水稻开始移裁,甘薯开始扦插,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5℃,是秋粮作物灌浆成熟的终止,也是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下限温度,大于15℃的持续期是喜温作物的积极生长期。
2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喜温作物旺盛生长,冬小麦进入灌浆成熟时期。同时是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最适范围的下限;气温低于20℃,喜温作物灌浆受到抑制,所以20℃的持续期是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温度值,是指连续三天之内不再出现低于此温度指标。这些农业温度指标的初终日期,是比较符合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和田间耕作的实况,并与当地物候景观也比较一致。
2.积温
在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温度的总和称“积温”。积温能表示热量累积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长短的状况,是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0℃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平原区平均在3月1—3日,终日平均在11月23—25日,持续日数260—270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到500米左右初日推迟10天以上,延庆县3月14日,马道梁3月27日,终日提前一星期,延庆县11月17日,马道梁11月12日,持续日数减少30—40天,延庆县248天,马道梁231天。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期间的活动积温,是反映作物生长期总热量的多少和鉴定当地复种能力的一个基本指标。由于北京地貌复杂,热量资源分布有显著的差异,沿西山军都山的山前广大平原区(海拔小于100米)为一暖区。活动积温均大于4500℃,其中以昌平、怀柔、房山、平谷等区县为最暖,几个暖中心中昌平县、房山区暖区面积最大,活动积温均在4600℃以上。80%的积温保证率在4480℃以上,是北京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平原东南部的通县,大兴县一带,要较上述地区少50—100℃积温,是平原暖区中的相对冷区。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热量梯度较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59℃。低于5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全年总热量为3900℃—4500℃之间,80%的保证率为3800℃—4400℃;高于500米以上山区,积温小于3800℃,80%保证率的积温不足3700℃;百花山、东灵山,海坨山等深山区热量随高度迅速减少,积温低于3000℃,是北京地区积温最少的区域。
≥5℃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平原平均在3月20日,山区推迟10—25天,在4月1日到15日。终日平原平均为11月10日,山区提前10—20天,为11月1日到10月20日。其持续日数要比平原少30—55天,平原持续日数240—245天,山区210—185天。平原积温值在4400℃—4500℃,山区下降到3600℃—3200℃。
≥10℃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平原平均初日为4月6—7日,山区推迟10—15天,延庆县为4月17日,马道梁为4月22日。终日平原平均为10月23—24日,山区提前为10月7—11日。持续日数相差30天左右,平原持续日数190天,山区160天。平原地区积温值在4100℃以上,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积温小于2900℃,积温相差1000℃。
≥15℃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平原平均为4月25日前后,延庆县推迟到5月1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5月25日以后。终日平原平均在10月1日,延庆县为9月2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9月1日。持续天数从160天下降到95天。积温值从3600℃下降到小于2700℃。
≥20℃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平原为6月1日,延庆县为6月16日,马道梁为7月6日。终日平原为9月10日,延庆县为8月2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8月5日。持续日数平原100天,山区60天以下。积温值从2600℃下降到1700℃以下,马道梁≥20℃的日数不足一个月,积温值639℃。此外,北京平原区高于20℃的积温约占全年总热量的50—60%,表明生长期,尤其积极生长期中热量与光、水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生产。研究还表明,若当地最热季节热量不足全年50%,不宜进行复种。负积温日平均≤0℃的温度总称负积温,表示冬季寒冷程度。负积温值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极端最低温度是作为鉴定作物越冬的基本条件。北京平原区负积温为-390℃±10℃,丘陵区负积温为-500℃,高寒区(延庆县)负积温-700℃。小麦越冬条件与负积温密切相关。北京海拔300—500米处为种植冬小麦的上限。
霜:当地面或近地物体冷却到0℃以下时,由水汽凝华或由露冻结而成为白色松脆的冰晶叫霜。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冻是指空气温度下降到某种植物的临界温度以下,使植物受到冻害,这时温度可在0℃以下,也可在0℃以上。由于空气湿度不同,可以有霜(白霜)也可无霜,在不出现白霜而植物受冻害,称“黑霜”。秋季为初(早)霜,春季为终(晚)霜。一般以地面最低温度≤0℃或气温2℃为霜冻温度指标。根据建国后气象资料统计,北京市年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见。初霜:平原区平均在10月中旬,个别年份提前到9月下旬。山区提前,延庆县在9月末,个别年份为9月中旬。平原山区相差一个节气。终霜:平原区一般4月上旬结束,个别年份推迟到4月底。山区要推迟20天以上,延庆县在4月底,最迟可到5月上旬结束。从终霜到初霜之间称无霜期,在农业生产中又常用无霜期表达某一地区热量资源情况。北京平原地区无霜期190—195天,山前暖区接近200天,随高度增加无霜期缩短。每升高100米,无霜期约减少5—6天。长城以北无霜期比平原长约少一个月,延庆县无霜期只有170-150天。80%保持率的无霜期要比多年平均值少10天左右。
(六)农业气候指标温度和积温
1.农业气候指标温度
农业气候指标温度是指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确生物学意义,并对农业生产可以起指导作用的温度。是鉴定农业生产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是选择合理种植制度的重要依据。常用的农业指标温度有0℃、5℃、10℃、15℃、20℃等。
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表示寒冬已过,土壤“日消夜冻”,冬小麦开始扎根返青,早春作物如大麦开始顶凌播种,草木萌发,春耕等农事活动开始。日平均温下降到0℃,土壤开始冻结,越冬作物停止生长,草木休眠。把0℃期间的持续期作为农业“耕作期”,也称“温暖期”。
5℃: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是与农作物及大多数果树恢复或停止生长的日期相符合,把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持续期,可作为作物生长期长短的标志,该时期称作物“生长期”。
1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是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等)生长发育的生物学零点,其后喜温作物才开始生长。喜凉作物及草木进入积极生长期,冬小麦开始拔节。秋季日平均下降到10℃,喜温作物停止生长,草木开始枯萎的界限温度。
通常将10℃以上持续日期作为喜温作物生长期长短的依据。大于10℃以后是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较为有利的时期,该时期称为植物生长“活跃期”。
15℃: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是喜温作物开始积极生长,水稻开始移裁,甘薯开始扦插,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5℃,是秋粮作物灌浆成熟的终止,也是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下限温度,大于15℃的持续期是喜温作物的积极生长期。
2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喜温作物旺盛生长,冬小麦进入灌浆成熟时期。同时是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最适范围的下限;气温低于20℃,喜温作物灌浆受到抑制,所以20℃的持续期是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温度值,是指连续三天之内不再出现低于此温度指标。这些农业温度指标的初终日期,是比较符合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和田间耕作的实况,并与当地物候景观也比较一致。
2.积温
在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温度的总和称“积温”。积温能表示热量累积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长短的状况,是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0℃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平原区平均在3月1—3日,终日平均在11月23—25日,持续日数260—270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到500米左右初日推迟10天以上,延庆县3月14日,马道梁3月27日,终日提前一星期,延庆县11月17日,马道梁11月12日,持续日数减少30—40天,延庆县248天,马道梁231天。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期间的活动积温,是反映作物生长期总热量的多少和鉴定当地复种能力的一个基本指标。由于北京地貌复杂,热量资源分布有显著的差异,沿西山军都山的山前广大平原区(海拔小于100米)为一暖区。活动积温均大于4500℃,其中以昌平、怀柔、房山、平谷等区县为最暖,几个暖中心中昌平县、房山区暖区面积最大,活动积温均在4600℃以上。80%的积温保证率在4480℃以上,是北京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平原东南部的通县,大兴县一带,要较上述地区少50—100℃积温,是平原暖区中的相对冷区。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热量梯度较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59℃。低于5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全年总热量为3900℃—4500℃之间,80%的保证率为3800℃—4400℃;高于500米以上山区,积温小于3800℃,80%保证率的积温不足3700℃;百花山、东灵山,海坨山等深山区热量随高度迅速减少,积温低于3000℃,是北京地区积温最少的区域。
≥5℃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平原平均在3月20日,山区推迟10—25天,在4月1日到15日。终日平原平均为11月10日,山区提前10—20天,为11月1日到10月20日。其持续日数要比平原少30—55天,平原持续日数240—245天,山区210—185天。平原积温值在4400℃—4500℃,山区下降到3600℃—3200℃。
≥10℃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平原平均初日为4月6—7日,山区推迟10—15天,延庆县为4月17日,马道梁为4月22日。终日平原平均为10月23—24日,山区提前为10月7—11日。持续日数相差30天左右,平原持续日数190天,山区160天。平原地区积温值在4100℃以上,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积温小于2900℃,积温相差1000℃。
≥15℃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平原平均为4月25日前后,延庆县推迟到5月1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5月25日以后。终日平原平均在10月1日,延庆县为9月2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9月1日。持续天数从160天下降到95天。积温值从3600℃下降到小于2700℃。
≥20℃积温
日平均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平原为6月1日,延庆县为6月16日,马道梁为7月6日。终日平原为9月10日,延庆县为8月2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8月5日。持续日数平原100天,山区60天以下。积温值从2600℃下降到1700℃以下,马道梁≥20℃的日数不足一个月,积温值639℃。此外,北京平原区高于20℃的积温约占全年总热量的50—60%,表明生长期,尤其积极生长期中热量与光、水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生产。研究还表明,若当地最热季节热量不足全年50%,不宜进行复种。负积温日平均≤0℃的温度总称负积温,表示冬季寒冷程度。负积温值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极端最低温度是作为鉴定作物越冬的基本条件。北京平原区负积温为-390℃±10℃,丘陵区负积温为-500℃,高寒区(延庆县)负积温-700℃。小麦越冬条件与负积温密切相关。北京海拔300—500米处为种植冬小麦的上限。
本文标题:北京气候-热量资源(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15/1742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15/1742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15/1742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15/1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