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地形(3)
三、地形类型及构造地形区
(一)地形类型
亚洲的地表形态既受内力作用控制,又受外力作用影响,不向的气候条件和地表组成物质,对地形的影响也不同。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化学风化强烈,广泛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那里河网密,地表径流强,地面蚀低率很大(爪哇每年可达3mm),河流成为塑造流域地形的主要营力,形成各种流水地貌。北亚大部及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的气候大陆性较强,地温常处于零度或负温,土层上部常发生周期性冻融,使岩石遭受破坏,冻土层发生变形,形成石河、石海、冰丘和热融沉陷等冻土地貌。亚洲中部广大内陆和西南亚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地区塑造地形的主要营力,形成各种风沙地貌。中南半岛和我国云贵高原、广西地区具有深厚的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石灰岩地层,在温暖多雨条件下,进行化学溶蚀过程,使可溶性岩石遭到破坏和改造,形成各种岩溶地貌。亚洲比较干燥的中纬地带,如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等地有深厚黄土分布,在流水和风力交互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侵蚀沟和各种沟间地貌(塬、梁、峁、坪等)。第四纪大冰期时,由于亚洲北部气候比欧洲干燥,故亚洲大陆冰川覆盖的范围,不如欧洲广泛,仅限于60° N以北的叶尼塞河以西的亚洲西北部。亚洲许多位于中低纬的高山,在雪线以上有永久积雪,形成山地冰川,如萨彦岭、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帕米尔山汇、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大高加索山脉以及堪察加半岛上的高山,都有现代冰川。青藏高原及环绕高原的高山,共有现代冰川约8.5×104km2,是地球上中低纬地区最强大的冰川作用中心,这里在新地质时期的强烈隆升,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地势基础,而现代冰川的发育又是高原隆升的见证。
如前所述,亚洲的构造地形是在地球的内力作用直接影响下,通过各阶段的构造运动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它的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各个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和断块山地、隆起的高原、凹陷的低地、平原和盆地、起伏的丘陵以及濒太平洋岸的岛弧群。构造地形类型以山脉和高原为主,全洲各级海拔高度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分别是:200m以下为25%,200m以上为75%,500m以上为50%,1000m以上为33%,2000m以上为14%。构造地形结构多呈东西向“镶嵌”式展布,并以中南部海拔最高。
(二)构造地形区
根据地质与地形的差异,亚洲可划分四个不同的地形组合区。
1、以大平原和切割台地为主的北部区 北部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
1)西西伯利亚平原:该平原位于北亚西部,介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塞河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喀拉海。平原面积广大,约有200×104km2,大部地面海拔不到100米,在古老的基底上,平铺着侏罗系至早第三系的海相地层。漫淹本区的白垩纪海,曾由土尔盖古海峡向南通古地中海。第四纪因受大陆冰川影响,本区河流曾南流注入咸海和里海。冰期以后,土尔盖古海峡地区隆起成为分水岭,使本区河流改向北流,今在土尔盖谷地,仍有古河道遗迹。
2)中西伯利亚高原:该高原位于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南接萨彦岭和雅布洛诺夫山脉。地形主要为海拔600—700m以下的台地,构造基础主要为古地块的褶皱基底,由于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次升降(以上升最占优势),故河流切割强烈,河谷纵横,阶地广布,如下通古斯卡河和安加拉河的河谷中,约有9—14级阶地。普托拉纳(Путорана)山主要由暗色岩和火山凝灰岩所构成,海拔1701m,为本高原的最高点。
3)哈萨克丘陵: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土兰平原之间的哈萨克丘陵,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古老低山和分布着盐沼和沙丘的单调台地,海拔一般仅300—500m,表面比较平坦,只有个别的起伏和悬崖。
4)土兰平原:土兰平原是一个广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150×104km2,地势低洼,大部海拔不及100m,且有不少地面的高度低于海平面。第三纪以前本区尚被古地中海所淹没,中新世以后成为干陆,今日的里海、咸海等都是海侵的遗迹。由于本区气候干燥,故少流水侵蚀地形,大部分为风沙吹积的沙丘,介于里海和阿姆河之间的卡拉库姆沙漠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克齐尔库姆沙漠是中亚两大沙漠。
2、以古老台地为主的南部区本区包括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1)阿拉伯台地:本台地是一个古老地块。寒武纪以来,这里几乎没有受到褶皱变动,因此在古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都能保持平整,仅具有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第四纪初,在东非、红海、死海形成大断裂地沟带的同时,本区西部沿断层线有大量的基性岩浆冲破花岗岩和沙岩等岩层喷出,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如麦加以北的开巴熔岩,面积有160 ×104km2,具有熔岩沙漠地貌。由于台地西侧有大规模断裂和熔岩喷出活动,致使地势发生自西南向东北的倾动,红海东岸附近的山岭峭起最高可达3760m。但台地整体比较单调平坦,仅边缘部分多陡峭的断崖。由于气候干燥,无常流河,故多干谷,中、南部沙漠广布。
2)德干高原:本高原为印度半岛的主体,也是一古老地块,久经侵蚀,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600m。西高止山构成高原西部边缘,海拔约有1000—1500m。东高止山构成高原东部边缘,高度约有500—600m。自垩纪末,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喷出广大面积的熔岩,约占高原面积1/3,熔岩平均厚度约500m,最厚可达1800m,说明这次岩浆活动规模很大。
3)中南半岛中部高原:本高原又名掸邦高原,是半岛的古老核心,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石灰岩层构成,其核心有大花岗岩体侵入。在与花岗岩侵入体接触部分,为片麻岩、结晶片岩、结晶石灰岩等变质岩。高原海拔约1500m,高原上岩溶地貌发育,同时由于它距第三纪褶皱带很近,多受断层作用影响,如在高原西侧与萨尔温江河谷平原之间,即有一南北延长约700km、高出平原约1000m的大断层壁。掸邦高原被南北纵行河流切割为几部分,在湄公河以东与红河之间为老挝高原,平均高度1200m;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间为清迈高原,多纵行山脉和纵谷地形;萨尔温江与伊洛瓦底江之间为东缅高原,由于接近新褶皱山地,在新地质年代有隆起,萨尔温江深蚀下切,造成深约1000m的大纵谷。他念他翁山脉是掸邦高原向南延续部分,山势南北走向,至克拉地峡,宽仅56km。
4)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该平原位于西南亚中部,东西介于伊朗高原和叙利亚台地之间,南北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之间。平原形势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在构造上与印度大平原相似,同属于新褶皱山脉前渊地带。平原前身曾是波斯湾一部分,后来主要由于接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冲积作用,形成今日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区”。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m以下,两河河口不断冲积,海岸不断外伸,平原不断延展,如两河下游西岸的巴士拉,在公元前四世纪,还在波斯湾中,但今日已距海岸100km以上。
5)印度河-恒河平原:本平原构造上属于新褶皱山脉前渊地带,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平原东西长约3000km,宽约250—300km,主要由印度河、恒河冲积而成,为世界著名大平原之一。第四纪印度半岛不断抬升,侵蚀加剧,加上气候转暖,降水很多,这样就使印度河、恒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等的冲积作用特别发达,终于形成具有300m厚冲积层的大平原。整个平原除近山麓和荒漠中有些丘陵起伏和在个别地方偶有花岗岩丘外,大部均极低平,印度河与恒河之间的分水岭,海拔不过240m。
3.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区本区位于亚洲北部平原和南部台地之间,东达太平洋岸,西至小亚细亚半岛,面积约占全洲的1/2。帕米尔山汇为各大山系会合区,兴都库什山系与苏来曼山系等由此而西,围成伊朗高原,向西复合为亚美尼亚山汇,更西分为克罗卢山脉和托罗斯山脉,并围成安纳托利亚高原。由帕米尔山汇东延的山脉分为四支,一为喜马拉雅山系,向东南延伸到马来群岛;二为昆仑山系,又分阴山、秦岭、南岭三支;三为天山山系;四为阿尔泰山系,分布于蒙古西部和与之相邻的西伯利亚境内,由萨彦岭向东北延伸,遥接雅布洛诺夫山脉乃至科累马山脉。亚洲中部高大山系之间有许多山间陆块,其隆起者为高原,沉降者为盆地。主要高原有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主要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各高原和盆地构造上多为比较稳定和坚硬的陆块,它们之间的山脉,则为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亚洲古褶皱山脉因长期遭受侵蚀和断裂,有的已成断块山地,但新褶皱山脉则仍保持巍峨高峻的雄姿。
1)安纳托利亚高原:此高原又名小亚细亚高原,是一个山间高原。北侧克罗卢山脉是由许多平行的、主要由石灰岩层组成的山脉,海拔约为2500—2800 m;南侧的托罗斯山脉,主要由始新世和白垩纪石灰岩构成,亦分成许多平行山脉,海拔多在3000—3500m之间。高原本身是一个台地性的山间内陆高原,海拔约有1300m。高原内部气候干燥,形成一大盐滩和广大的半荒漠。
2)亚美尼亚火山高原:该高原又名亚美尼亚山汇,新期火山活动非常剧烈,是一个多火山的熔岩高原。高原以大阿勒火山峰为中心,由四条山岭汇合而成,海拔一般在4000m左右,大阿勒峰是一个死火山峰,最高为5165m。本区由于岩浆活动剧烈,故亦多温泉、间歇泉和地震等现象。高原南部的凡湖系由熔岩堵塞而成,湖面海拔超过1600m,为世界高湖之一。高原西部向风多雨,雪水下注形成河源,流于纵谷侵蚀强烈。
3)伊朗高原:该高原位于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之间,在构造地形上系由南北两侧的边缘山地和夹在当中的山间高原与盆地所构成,是一个封闭性的,并具有许多小型内陆盆地的山间高原。北部边缘山地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一般高度约3300m,德马万德山是一个死火山,海拔5604m,为伊朗最高峰。南部边缘山地主要有扎格罗斯山脉和苏来曼山脉等。扎格罗斯山脉大致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岸平行,山势高大,全长1000km,宽约300km,一般海拔多为3000m,与山间高原的比高也有1200—1800m,由于西斜面比高较大和降水较多,故侵蚀剧烈,峡谷基部石灰岩层裸露,呈壮年期地貌。苏来曼山脉也颇高峻,成为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内陆水系分水岭,印度河支流喀布尔河在穿过山地时,形成横谷开伯尔山口,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间的交通孔道。伊朗高原内部,地面比较平坦,大部海拔为900—1500m。
4)帕米尔高原:该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东邻塔里木盆地,西邻土兰平原,南以兴都库什山脉为界,北以阿拉依山脉(Алайский хребет)为界。在构造地形上帕米尔高原是在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形成的高大山汇(山结),一般海拔4000m以上,共产主义峰海拔7495m,为苏联最高峰。帕米尔高原东部绝对高度在5000m以上,但相对高度却多为1000—1500m,因长期被冰川覆盖,冰川地貌典型。西部因气候湿润,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山地多陡峭尖峰,相对高度很大。
5)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雄据亚洲大陆中南部,周围为巨大山系围绕,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为喜马拉雅山脉,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具有一个广阔的波状起伏的高平原面,一般可分两级,较高一级为山原面,是由海拔5000—5200m的浑圆丘顶面或山顶面组成的夷平面,形成于早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把它抬升起来,受到流水、风力、冰川、冰缘融冻等外力作用剥蚀,被夷平的最新地层为早第三纪砂页岩。较低一级为湖盆宽谷高原面,它由现代湖盆宽谷及其间波状起伏的坡地所组成,海拔一般在4500—5000m左右,出露的最新地层是晚第三纪湖相层,主要是一个堆积面。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在山麓、湖滨广泛发育早更新世巨厚的砂砾岩层,同时高原四周的河流向高原溯源侵蚀,所以外流区的高原面就受到切割破坏,而在内流区气候干燥,河流较少,高原面保存较完整。
巨大的山系是青藏高原另一个地形特点。高原山系主要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组。东西向的山脉占据高原大部地区,从南向北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等。南北向山脉主要为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的最南缘,海拔超过7000m的高峰就有50多座,是全球最雄伟高大的一条东西向弧形山系(图4-7)。喜马拉雅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可分为三带:北部带系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纪的岩层组成,雪线约在5300m;中部带为高峰带,露出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现代冰川和雪峰甚多,由于降水丰富,雪线可达4900m;南部带位于印度大平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主要为低矮山麓,海拔约1000m,岩层主要为第三纪沉积岩。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互相顶撞造成的,因印度板块以很小的角度斜插到亚洲板块之下,两个板块重叠,乃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和高峻的地势。
图4-7 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
6)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个古老的内陆高原。它东界大兴安岭,南界阴山山脉,西有阿尔泰山,北接萨彦岭、肯特山和雅布洛诺夫山脉。高原平均海拔1580m,古老的侵蚀面可分三级,杭爱准平面海拔3000m左右,蒙古准平面1800m左右,戈壁准平面1500m左右。高原地形除西北部多山地外,其他大部为台地区,地表结构比较单调,主要为岩石裸露的垄岗与浅平洼地相结合。垄岗相对高度多为50—100m,是由基底岩石构成的侵蚀面;平浅洼地或名干盐湖洼地,主要为白垩纪至第四纪堆积层。高原南部气候十分干旱,荒漠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烈,地面既有垄岗岩丘,也有卵石、碎石和花岗岩屑组成的石质戈壁。
4.以北东走向山脉和平原为主的东部区东部区与新华夏系构造带一致,包括走向北北东的三条巨型隆起带和三条巨型沉降带。隆起带主要为山地地形,如东亚岛弧山地、大陆东缘山地和大兴安岭、太行山等;沉降带主要为盆地和平原,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海岸地形
亚洲大陆海岸线长,海岸类型复杂,各类海岸的分布主要受大地构造的影响。
1.太平洋型海岸这种海岸被一系列深海沟所围绕,具有极复杂的海岸线外形,这里有很多岛弧和边缘海,形成大陆东缘的“双重”海岸。外围岛弧海岸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属于褶皱类型的海岸。它的生成属于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而成的碰撞海岸,表现为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山地濒临海岸、大陆架狭窄等特点。大陆边缘海岸的南北各段,各有不同的特征。苏联远东海岸,由与海岸平行的山脉构成,缺乏海岸平原,与外围海岸属同一类型。我国大陆具有弧状海岸轮廓,其中杭州湾以北多为冲积海岸,沿海以平原居多。由于各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沿海岸一带不断沉积,使海岸逐渐外伸,沿岸形成广大沙滩和沙洲,冲积海岸沿岸不见岩岛,缺乏天然港湾,沿岸浅滩有碍航行,但海滨沼泽地盛产芦苇,沿岸地势平坦,又宜晒盐,海岸陆地逐渐外伸,滩涂可以围垦。解放后我国在自然条件缺乏港湾的沙岸上,已人工建成了塘沽新港。我国南部山地逼近海岸,由于构造影响和海浪侵蚀结果,海岸非常曲折,港湾岛屿很多,因为山脉走向一般都和海岸斜交,有些地区由于陆地沉降,河口形成三角湾,如钱塘江口的杭州湾。
2.北冰洋型海岸这里海岸地形的发育过程与大陆的升降运动相联系。北冰洋沿岸有宽达600公里的大陆架,沿岸岛屿属于大陆岛。北部海岸以奥列尼奥克河口为界,还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西段主要为沉降海岸,在河流入海处形成许多海河湾,如鄂毕湾、叶尼塞湾、哈坦加湾等,此种海河湾式海岸,系由于大陆剧烈沉降而成,鄂毕湾即为世界上最长的河口港,这里从河口到北冰洋岸有600km长的海河湾。太梅尔半岛沿岸因曾受冰川作用的影响,形成峡湾型海岸。奥列尼奥克河以东的海岸,是多河口三角洲海岸,如勒拿河、雅那河(Яна)等河口,都形成了三角洲。
3.印度洋型海岸这种海岸主要是由板块拉伸形成的,所以也叫拖曳海岸,它的基本特征是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和斜交,高原、丘陵或平原邻接海岸,由于断层作用,沿海有较陡的崖壁,海岸线比较平直。第四纪由于张裂而形成的红海海岸,是印度洋海岸特征的缩影。
4.地中海和黑海海岸黑海海岸为与沿岸山脉走向平行的纵海岸;爱琴海东岸则为与沿岸山脉走向垂直的横海岸。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375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