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8-1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一节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中生代是生物界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古植物或古动物,其演化均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裸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地形高低起伏随地而异,气候条件也远比海洋占优势的时代要复杂得多。植物对于环境是十分“敏感”的,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由于不大适应海西运动之后干湿冷热多变的大陆环境,逐渐趋向衰退;而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以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从晚二叠世初露头角,到中生代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苏铁、银杏、松柏等类是最主要的代表植物(图14-1)。以银杏而论,目前只残余了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有活化石之称,可是,银杏类植物在中生代有很多种。此外,有些新兴起的蕨类(主要是真蕨),如枝脉蕨,锥叶蕨(图14-1)等虽然还相当繁茂,但已退居次要地位。这些繁盛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是当时的主要造煤植物。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一个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造煤时代。早白垩世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子植物,发展迅速,到晚白垩世终于取代了裸子植物,在大陆占统治地位。如山毛榉、榕树、木兰、枫、栎、杨、樟、胡桃、悬铃木等均已出现。和动物演化相比,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

二、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动物界发展的突出标志是爬行动物的高度发展,因此中生代也称爬行动物时代。

  石炭二叠纪的两栖类,虽然初步占据了大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有水的环境。而爬行动物则可以完全在陆地环境中生活了,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恐龙是中生代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共分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它又分为素食的蜥脚类和肉食的兽脚类;一类叫鸟龙类,这一类都是素食的。恐龙的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种类是很多的。有的很大,已知最大者身长26m,体重可达80t,是地史上最巨大的陆生动物;有的身体则很小。有的头小体大,长颈长尾,四肢行走,专吃植物,如雷龙;有的则大头短颈,牙齿锋利,后肢行走,凶猛吃肉,如霸王龙;还有后背具有两列骨板的剑龙;身披骨甲的甲龙;头长三个大角的三角龙;嘴如鸭子的鸭嘴龙等。此外,还有一些爬行动物能在空中飞翔,如具有长尾的飞龙和头大无尾的翼龙;另外有一些生活于海中的鱼龙和长颈龙等。所以说,海陆空三个领域都成了爬行动物生活的场所。

  中国在中生代主要是大陆环境,所以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包括恐龙蛋和足痕)。早年在云南禄丰盆地发现了禄丰龙(J1)。1957 年在四川合川上沙溪庙组发现了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合川马门溪龙(J3),身长22m,高3.5m,估计体重30—40t,是蜥脚类的典型代表。1977—1984 年在四川自贡大山铺下沙溪庙组发现了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层,定名为“大山铺恐龙动物群”(J2),包括3 个纲、11 个目、15 个科、近20 个种,填补了恐龙演化史的空白(因世界上J2 恐龙发现很少)。1993 年,在河南西峡发现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达40km2,埋藏数量达数万枚。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原始状态保存之完好,均为世界所罕见。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晚侏罗世已经发现了原始的鸟类。最早是1862 年在德国南部上侏罗统潟湖沉积岩层中发现的,定名为始祖鸟(图14-1L,M)。始祖鸟大小如乌鸦,体外被羽毛,前肢已变为翼,足具四趾,有由锁骨愈合形成的叉骨,耻骨向后伸长,凡此都与鸟类近似。但始祖鸟又具有由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胸骨不发达,颚上有齿,已变成翼的前肢上还有3 个分开的指骨,这些特征又不同于鸟类,而与爬行动物相似。因此,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成为现代鸟类的祖先。始祖鸟具有羽毛及翼,已是温血动物,但从骨骼特点来看,飞行能力还很低,只能在树枝间作短距离滑行。鸟类是最难保存成化石的动物,故其化石非常珍贵。1981 年,我国甘肃玉门昌马盆地曾发现白垩纪鸟类化石。1994 年,我国地质学家在辽宁北票上侏罗统地层中也发现了和始祖鸟同时代的鸟类化石,其特征是已有喙,口中无牙齿,其他特征与德国始祖鸟相似,是继德国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在晚三叠世,还发现了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在我国云南发现的云南卞氏兽(Bienotherium)便属于这一类。它的下颚骨像爬行动物,而牙齿却像哺乳动物。这说明爬行动物的一支已开始向哺乳动物演化。

  本文标题: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46/987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46/987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