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土壤的分区-东部森林土壤区域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本土壤区域位于我国东部,自东北直至华南、西南,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6.21%,耕地将近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0%,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林业区。这里是季风进退特别活跃的区域。其特点是:夏季东南季风影响明显,随着气温的回升,降水量也逐渐增加,形成雨热同季,为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风向与降水随季节而明显变化,冬季寒冷少雨,尤以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甚,常出现寒冻和干旱,有时成灾。

  本区域湿润程度较高,年干燥度小于1.5,年降水量大于500 毫米;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年干燥度小于1.0,年降水量大于1000 毫米。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森林生长,故从热带至寒温带,随着热量的变化而分布不同类型的森林,相应地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如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暗棕壤、漂灰土等,并各与非地带性土类(例如水稻土、潮土等)形成组合。从土壤分布和特性来看,大体而言,南方以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其共同特性为质地比较粘重,多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一般不含游离碳酸钙,除滨海外,土壤没有盐碱化现象;北方以棕壤、暗棕壤、潮土、黑土、褐土等为主,并有盐碱土分布。其共同特性为质地相对较轻,多呈微酸性至碱性反应,有的含有游离碳酸钙,平原土壤易于盐碱化。从土壤利用而言,山地宜于林业,而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较大河流的中下游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以及部分丘陵,则宜于农业。

  本区域在土壤利用改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和具较大面积的低产红壤与盐碱土需要改良。由于区内降水量较多,降水强度大,当地面的植被遭受破坏后,若不采取一定措施,就难免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除东北、鄂西、横断山、武夷山、台湾山地等保存有较好的森林外,其余山地多为稀疏的次生林,而且覆盖度很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特别是华北山地,及南方某些花岗岩厚层风化物的山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农林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因此,急需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山地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此外,南方(江南、华南和西南)有相当大面积的低产红壤和低产水稻土需要改良,北方(华北和东北)有相当大面积的盐碱土(包括盐化、碱化土壤)和砂礓黑土需要改良。这是中国增产潜力最大的几类低产土壤,过去已经做了不少调查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促进了农林生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示范、推广。

  森林土壤区域南北纬度相隔50 余度,气温相差很大,自南而北由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直至寒温带,加上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和人为耕作的影响,区域内的土壤类型组合及利用状况差异较大。现将这个土壤区域内的6 个土壤区的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1.华南-滇南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区

  本区位于中国最南方,包括东起福州湾南岸,西至西双版纳西部边陲的大陆,以及台湾省南部和海南省。区内热量丰沛,水分充足,≥10℃的积温约6500~9000℃,无霜期长达300~365 天,年平均气温22~26℃,冬季温和,无雪无冬(绝对低温年平均值不低于0℃);年降水量1500~2000 毫米或更高,半数以上集中在夏季。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其次为水稻土。此外,在喀斯特地区有零星分布的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在滨海平原有小面积的盐土和咸酸田。南海诸岛有磷质石灰土。

  本区水热条件好,林木四季常青,粮食作物一年可三熟甚至四熟,水稻可以三熟连作。茶叶每年能采7~8 次,玉米和甘薯可以冬种,还可种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惟在北部赤红壤带,冬季因寒潮降温,常影响冬甘薯、甘蔗、香蕉等作物,对抗寒性差的橡胶等热带作物尤易造成寒害。本区既是中国适宜于种植橡胶等多种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地区,也是甘蔗的主要产区。过去曾片面地强调突出抓粮食,使热作和甘蔗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今后应充分利用本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建立以橡胶为中心的热作生产基地。尤其海南岛南部及西北部海拔350 米以下的地区,以及西双版纳南部允景洪、勐腊一带海拔900 米以下的地区,土壤为砖红壤,是最适宜于植胶的地区,更应优先发展橡胶生产,尽早建成早产稳产的橡胶生产基地。在海南岛砖红壤上,还可适当发展椰子、油棕、可可等纯热带作物。在南亚热带赤红壤上,可适当发展适应性较强的热带作物,如剑麻、胡椒、大叶茶、咖啡、热带香料等。

  为使热作和甘蔗得到顺利发展,则需大力改善水肥条件,以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单产,以便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在河流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应着重防洪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在滨海地区,应加固加高海堤,防止海潮浸袭,并蓄淡冲咸,改良滨海盐土和咸酸田;在平原、盆地周围地势较高的台地,应通过以蓄为主,蓄提并举,解决灌溉水源,并实行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特别在海南岛西部、桂西、滇南旱季明显的地区,发展灌溉尤为重要;在喀斯特地区,应着重解决开发地下水源和蓄水防渗问题;在丘陵山区,应解决冬水田和山坑低产田的灌排问题。

  本区高温多雨,土壤养分及有机质易于分解流失,应尽可能发掘和利用一切肥源,要特别重视有机肥、生物固氮和野生绿肥利用。在改善水肥条件并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和热量资源。本区植物种类繁多,而且生长快,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多种木本植物,尤其是营造各种珍贵用材林和经济树种,如柚木、铁道木、桉树、桃花心木、红椿、木棉、沉香、肉桂、金鸡纳树等。在平原低丘地区,可发展各种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龙眼、荔枝以及亚热带水果柑桔的生产。粤东的五华及粤西的电白等地,由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层抗蚀力弱,水土流失剧烈。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视不够,水土流失有加剧趋势,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江南-台北红壤、水稻土区

  本区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雪峰山以东的江南丘陵和江南山地,还

包括台湾省中、北部的丘陵山地。这里地处中亚热带的东部,年平均气温17~

21℃,≥10℃的积温5000~6500℃,年降水量1200~1500 毫米,降水季节

多集中于夏秋两季,4~9 月占70%,仅4~6 月就占40%。全年无霜期在北

部约260 天,南部增至300 天。

本区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代表树种有桂、木荷、樟等。但天然

林大部分已被破坏,而为次生的马尾松林所代替,有的甚至沦为草山草坡或

侵蚀地。

土壤以红壤为主,黄壤一般只见于海拔600~700 米以上的垂直带上,面

积远较红壤为小,而水稻土则在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山地冲积扇上集中分

布。全区水田多于旱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低海拔的开阔地形种双季稻较

多,冬种油菜或绿肥,山区冷浸田则种单季稻。山地盛产马尾松、杉木和毛

竹。有代表性的亚热带经济林与果木为茶叶、油茶、油桐和柑桔。

本区近年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甚至在陡坡

毁林开荒,种植旱谷(玉米),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特别是花岗岩地区更为

严重。今后的利用方向是提高粮食单产和大力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提高

粮食单产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改良山区的冷浸田。此外,改良低产红壤也

是重要措施。

3.西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区

本区主要包括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云南高原面海拔约2000

米,贵州高原面大部分在800~1200 米之间。高原面上石林、溶洞、伏流河

等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山间盆地多,通称“坝子”,是山区的农业生产基

地。四川盆地北高南低,海拔300~600 米,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盆地周

围的山地,海拔约1000~3000 米。

本区也是中亚热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和地势较高,所以气候条件

和土壤状况与江南地区不同。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18℃,≥10℃

的积温低于江南地区,仅4500℃左右,但无霜期却较长,约280~350 天。

年降水量1000~1300 毫米。由于地势不同,云贵高原的气温较四川盆地低;

但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的云雾和阴雨日较多,特别是贵州高原更为突出,故

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但次生的常绿针叶林(马尾松、云南松、

岛松等)较为多见。石灰岩山地分布着稀疏的柏木林。山谷和较阴湿的地方

也见杉木林和竹林。

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差异明显,云南高原以红壤为多,贵州高原以黄壤和

石灰(岩)土为多,四川盆地以紫色土为多,水稻土则三地都有一定面积的

分布。

本区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

甘薯、花生、甘蔗等,一年两熟为主,低海拔平原谷地可种双季稻。黔西及

云南高原海拔较高,夏季高温不足,不适宜种棉花和双季稻。川黔地区由于

云雾阴雨多,日照时为全国最低,对棉花等高光照的作物特别不利,故不宜

强调发展棉花。

本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林和经济林生产基地,生漆、油桐籽、乌桕籽

和茶叶产量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今后应在大力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抓

好以油料、甘蔗、茶叶、苎麻和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积极发展以林业为主

的多种经营。因区内地势高差大,在规划农林生产时,要根据海拔高度的变

化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区内除成都平原等少数地区水利设施较好外,大约有40%左右的水田灌

溉条件还很差,对所谓“望天田”和由于灌溉水源不足而蓄水过冬的“冬水

田”都需要发展灌溉。本区需要大力改良冷浸田和冬水田,在改善排水条件

后,可变一年一熟为稻麦两熟或旱地两熟。此外,云南高原的发红田,贵州

高原的石灰板结田,均需进行改良。

全区耕地面积一半左右是旱地,其中2/3 以上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

重,种植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产很低,应停垦和退耕陡坡地,并加强旱地

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坡改梯”。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加强水土保

持工作。

4.汉江-长江中下游黄棕壤、水稻土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包括汉江中上游和长江中下游两部分,

属于北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土壤和河流基本上不冻结,全年

都有作物生长;水分有余,水田多于旱地(南阳盆地例外),除滨海平原外,

土壤无盐碱化。

长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15~16℃,≥10℃的积温4500~5000℃,无霜期

210~250 天,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大别山可达1300 毫米。汉江中上

游,虽然纬度偏北,但北部有东西走向的秦岭阻止北方寒流侵袭,故汉中盆

地一带反较温暖,无霜期在235 天以上,但降水量稍低,约800~1200 毫米。

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因成土母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发育于花岗岩和普

通砂页岩母质的,全剖面呈酸性反应;发育于下蜀黄土母质的,通常只在剖

面上部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剖面下部呈中性反应。水稻土分布广泛。黄棕

壤(主要是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粘盘黄棕壤)和水稻土常有铁质被淋失的“白

土化”现象。无论是旱地白土或水田白土,都是本区需要重点改良的低产土

壤。

大别山和秦巴山地,茶叶、杉木、毛竹比较多见,油茶、油桐亦有生长,

但有的年份受冻害,影响到产油量。局部地区如太湖东、西洞庭山一带有常

绿果树柑桔、杨梅及枇杷种植,特别寒冷的年份(如1954 年),曾遭受严重


冻害,故本区为亚热带林果业的北缘。

本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但长江中

下游平原有双季稻,甚至种双季稻、小麦三熟制。惟农时过紧,双三熟的栽

培面积不宜过大。广大的江淮丘陵区虽然也有双季稻分布,但比重很小,应

进一步改善水肥条件,充分发挥稻麦两熟制的优势。山区大型水库较多,在

发展灌溉方面起重要作用,惟对山地合理利用重视不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泥沙不断淤塞水库,必须引起重视。

5.辽东-华北棕壤、褐土、潮土区

本区包括辽东—山东半岛、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山地(燕山、

太行山、吕梁山等),属于暖温带,冬季较冷,但尚能种冬小麦,苹果、梨、

桃、杏、柿、枣、板栗等落叶果树,无需保护就能安全越冬,而且优质高产。

华北平原的年平均气温8~14℃,最冷月份气温为0~-10℃,≥10℃的

积温3400~4500℃,无霜期170~220 天,年降水量550~800℃,胶东和青

岛可高达900 毫米。

地带性土壤有棕壤和褐土。在辽东—山东半岛,棕壤广泛分布,褐土只

在济南至潍坊一带分布较为集中。在燕山、太行山和吕梁山地区,褐土分布

较广,棕壤只见于山地垂直带上。在华北平原,潮土广泛分布,夹有盐化潮

土和碱化潮土,背河洼地碱化尤为严重;滨海平原尚有滨海盐土,淮北平原

及鲁中南河谷平原的洼地有砂礓黑土。在渭河、汾河谷地,有/ 土和潮土等。

本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甘薯等,

二年三熟为主;南部一年二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小麦—玉米二熟,也有

一部分稻麦二熟。黄淮海平原和渭河、汾河谷地,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旱、涝、盐碱和风沙的危害,应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治理,大

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现有耕地的增产潜力。要着重抓盐碱土、砂礓黑

土和飞沙土的改良与利用。

辽东、山东半岛是中国落叶水果(苹果、梨等)、柞蚕丝和花生的著名

产区,华北山地除落叶水果外,还多落叶干果(核桃、红枣等)。两地都有

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为重点农业区,种植冬小麦、玉米、杂粮等。山地丘

陵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和水源、肥源较缺。今后应加强林业建

设和山区农田基本建设,保持水土,发展灌溉和开辟肥源,促进农、林、牧、

副全面发展。

6.东北暗棕壤、白浆土、黑土区

本区位于中国东北,是湿润半湿润土壤区域最北的一个土壤区,包括大、

小兴安岭、长白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山地海拔一般为500~1500 米,

平原海拔一般为50~200 米。除大兴安岭最北部属寒温带外,其余均属中温

带(简称温带)。夏季温暖湿润,冬季严寒而漫长,土壤冻结达四五个月之

久。≥10℃的积温约1700~3000℃,无霜期约100~160 天。至于年降水量,

兴安岭约400~600 毫米(东坡多于西坡),长白山约700~1000 毫米(东南

坡较多),松嫩平原约400~600 毫米。尽管本区平原的年降水量不算太多,

但由于大部分集中在夏季,而且当季的气温又高,水热配合适时,已能满足

春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甜菜等多种作物生长的需要,并能获得高产。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广泛分布着暗棕壤。松嫩平原东北部是高起岗地,




平原作坡状起伏,黑土广泛分布,但倾斜坡地有白浆土分布,洼地有沼泽土

分布;松嫩平原的西部,广泛分布着草甸黑钙土,洼地也见草甸和沼泽土,

还有苏打盐土和风沙土分布。三江平原由于地势低平,广泛分布着沼泽土,

也见草甸土、黑土和白浆土分布。

本区是全国的重要林业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盛产红杉、落叶杉、

云杉等,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盛产小麦(春小

麦)、高粱、大豆、玉米和谷子等,是中国按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亩产最高的

地区,常年能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

本区农垦历史较晚,森林覆盖率仍达30%,水土流失问题不如前面所讲

的5 个区那么突出。但森林资源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重采轻造,加上连年大

量火灾,长此下去,势必使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引起或加重水土流失,这

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本区是中国开垦扩种的重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开垦的面积约占现

有耕地面积的30%,其中国营农场耕地占全国国营农场总耕地面积的50%。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建设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已使“北大荒”变成“北

大仓”,成为中国的重点商品粮基地。

但是,本区农业生产还存在着单产不高和总产不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

由于经营粗放和夏秋低温对中北部农作物的危害。大部分地区实行浅耕粗

作,农业基本建设差,田间管理差,缺乏有机肥,单纯依赖土壤的自然肥力,

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土壤肥力大为减退,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只有

150 公斤。但区内的高产县单产可达250~400 公斤,说明增产潜力很大。今

后应改变粗放的经营方法,要在用好现有耕地,不断提高单产的基础上,有

计划地适当开垦荒地。同时为防止低温的危害,应按照热量条件因地制宜地

安排作物布局,不要过多地扩种需要热量多、生育期长的玉米(特别是中晚

熟玉米),而压缩需要热量较少的谷子和大豆。此外,还应治理平原洼地的

内涝和盐碱化,战胜中西部的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及合理利用三江平原的泥

炭资源。

  本文标题:中国土壤的分区-东部森林土壤区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5/922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5/922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