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东山岛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位于闽南与广东省交界处的东山岛,是福建省的一个大岛。其中以风动右为最著名,另尚有石斋、苏峰山、峋峻山、庙山等自然风景及八尺门、西山岩、关帝庙、郑成功水寨山故址、黄道周故里、铜山古城等历史古迹。

  风动石之景在我国已有多处,但以闽南东山岛峋峻山东麓的铜山风动石最著名。巨石临海,摇摇欲坠,宽4。 57米,长4。 69米,高4。 37米,重达200余吨。其形似玉兔蹲伏石上。上小下宽,座是圆弧形,贴石招‘处,其尖端仅数寸。如一滚珠,大风一来,悬空斜立,左右晃动。一人用力推之,亦可将如此巨石弄个左摇右晃,堪称奇观。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奇石”。明代进士李楷有言:“五丁有意留奇迹,特为天南表大观”。

  东山岛风动石,上刻有明末贤士黄道周、陈士奇、陈殡等三位姓名,因而亦称为“三忠石”。黄道周是众人熟知的民族英雄,其余二陈皆为其学生,两人皆中进士,死于战难。风动石即在黄道周故里门前。据传黄道周诞生前夕,其母梦风动石倒入怀中,感应而得其子。那年,风动石旁乃生出一枝荔枝,10年以后,黄道周进学时,适逢此树结果。荔枝十分甘美洁白,芬香扑鼻,因而命名“翰墨香”,是闽中荔枝优良品种之一。

  苏峰山位于东山岛的东部,海拔427米,濒临大海,兼山海之胜景。据《东山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候周德兴以此山不减峨眉山,故高苏峰山。每当山雨欲来,海风呼啸之口,云遮雾绕,故称“苏山戴笠”,是为一胜景。山腰有“苏峰岩”庙,系清代张傅山所建。山下多洞,其中“美小娘洞”,地处海岸,为一海蚀奇洞,可听潮音涛声。另一“水仙童沃”为一山泉,潺潺流水,终年不涸。

  峋峻山,状如雄狮,耸立在铜陵镇。山上多名景与题刻,古称“天池胜景”,为东山一景。题刻有“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天开久运”、“LI--J海巨观”、“与造物游”、“登}l观海”、“LI--J临海境”、“小蓬莱”等,均具较大书法文物价值。

  “虎岭滴玉”是东门外海边一天然石洞,洞长15米,宽约4-5米,可容数十人,据传曾有猛虎踞于洞穴中,故名“虎岭”。洞内有石凳、石桌,且有清泉一汪,泉水甘甜清冽,大旱不干,犹如珠玉滴落,故得“滴玉”之名。泉壁有一匾额,上书“灵液”,系清翰林林于镌所书。

  由山以秀丽见长,它位于东山岛西埔村旁。山沟上林木葱笼,浓荫蔽口,建有怀乡亭、华侨敬老院、迎客亭等雅致建筑。通往庙山有两条山径,全用花岗石砌成,曲折迁回,通向幽处。

  八尺门位于东山岛西北部,原为一长600多米、深达20余米的渡口。水深流急,暗礁密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时陈元光率兵开拓闽南,把中原文化与技术传入东山岛,此渡始称“陈平渡”。明初防楼设立“陈平渡把截所”,清初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清朝为断绝东山岛百姓与郑成功的联系,在此修筑一条高达8尺,厚4尺的墙界,故又名“八尺门”。现已建有石桥与渡槽,进出甚为方便。

  万军井位于九仙山西南麓的大澳湾畔。井深2米多,井内有一“丁”字型槽沟。据说为当年郑成功训练水师时所凿,水清且甘,可作军士饮用,由于泉源丰富,水流不竭,故称“万军井”。现遗址尚存,重修后百姓仍在此用水。

  石斋,位于东门屿上。屿上有二石洞,一为云山石室,一为鹰石洞,为明大学士黄道周少年时读书处。“云山石室”四字,苍劲有力,即为黄道周少年时所书。清巡抚潘思渠在此立有牌坊,横刻“黄石斋先生读书处”,背刻“仰止高山”,两侧对联为:“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学海群推道岸先登”。附近尚有“石斋”、“海滨邹鲁”等题刻。

  西山岩,处在东山岛的中部。宋代时曾建有一寺名“兴教寺”,是东山最古老的寺庙,宋刺史吴省元曾在此读书。元时被焚,明朝又重建,改名“初来寺”,后又改为“山坪院”。现在遗址尚存,此处有“漱玉泉”、“望江岩”、“观口峰”、“栖云灿”、“桃花坞”等胜景。“漱玉泉”系一古并,四方形状,清澈可口,历来不涸。山顶还有一座古城,俗称“西城”,面积100多平方米,城墙犹存,传说是古代的一个山寨。

  本文标题:东山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88/750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88/7500.html

标签:东山岛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