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3)
中国亚热带地区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狭小。按亚热带14个省(市、自治区)资料统计分析,在全区土地面积中,山地占 57.6%,丘陵占 18.4%,平地占24%,丘陵山地面积合占76%,远高于全国平均66%的水平。受土地自然结构的控制,全区宜林地多,耕地或宜耕地少。按《1∶100万土地资源图》资料分析,亚热带土地资源中宜农耕地占30.2%,宜农林牧土地占19.5%,宜农林土地占2.71%,宜林牧土地占19.91%,宜林土地占32.57%,宜牧土地占5.17%。各类宜林土地资源面积共计占其土地面积的57.14%,比全国平均水平34.87%高出22.27个百分点。
亚热带地区现有耕地约6.7亿亩,人均耕地不足 1亩,低于全国1.24亩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表3—3)。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研究,亚热带各省区目前共计仅有耕地后备资源6650万亩,其中质量好,易建成基本农田的一等地仅13万亩,75%以上的后备耕地资源,属土地质量差,限制因素多的三等地,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造后才能开垦和建设基本农田,或要在严格保护下才能进行种植,否则容易发生土地退化。
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及其在生长季内配合俱佳,生物生长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快。从总体上讲,土地质量较好,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以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为例,据测算,一般森林每年每公顷的生物生长量在10—20吨以上,林木年生长量6—10立方米/公顷,粮食经济产量可达1500—2000公斤。土地的更新能力也很强,被破坏的土地如果仍保留有一定厚度的表土,并不再继续破坏,一般3—5年就可恢复植被。
亚热带地区由于山地丘陵多,地形比较破碎,土地类型多样。除平原外,其地块形态大多狭小,山、丘、盆、谷交叉分布,地表组成物质、海拔高度、山川走向、坡度和坡向等的不同,以及对光、热、水、土各种土地要素的重新组合分配,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的这种特点,往往使多种土地类型和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一个小范围内共存,适宜于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在重视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的同时,应充分注意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的发展。
表3—3 中国亚热带主要省区耕地及其后备资源
省(区) 耕 地 人 口 后备耕地资源 其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万亩) (万人) (万亩) 中 (万亩) (万亩) (万亩)上 海 481.4 1340 — — — —江 苏 6825.0 6844 27.74 12.94 14.80 —浙 江 2572.3 4202 141.81 — 116.85 24.96安 徽 6530.2 5761 119.70 — 3.42 116.28福 建 1852.0 3079 111.96 — 83.91 28.05江 西 3515.6 3865 1318.90 — 221.78 1097.12河 南 10380.0 8763 102.43 — 60.16 42.27湖 北 5187.7 5512 95.62 — 84.91 10.71湖 南 4965.3 6209 785.95 — 177.58 608.37广 东 3779.7 6439 536.49 — 72.52 463.97广 西 3919.3 4324 1087.74 — 271.42 816.32四 川 9421.1 10897 402.67 — 4.68 397.99贵 州 2779.3 3315 385.54 — 122.4 263.14云 南 4287.6 3782 1531.89 — 393.14 1138.75全 国 143480.4 115823 50924.24 1597.53 24926.18 24400.53
资料来源:耕地、人口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2)》;后备耕地资源各项数据引自《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1991。
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不仅存在着水平地带性差异,而且垂直分异比较突出。以东部丘陵山区为例;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主要是用材林、水保林、薪炭林等,也有少量的茶林。在一些 1000 米以上的山顶部位常有草甸和矮林;500—800米的低山地主要为用材林,但笋竹、茶叶等经济作物比重较大,耕地也占一定比例;300—500米的高丘地,除坡度较大的地方以用材林为主外,主要是经济林、竹和茶、果、桑,农耕地分布也很广泛;100—300米的低丘地(包括部分岗台地)是农耕、经济林并重的层带,其中100—2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则主要是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地。在平原湖区,虽然地表起伏不大,但以湖泊为中心向四周逐渐抬高的地势,对于地下水位、土壤的发育、作物的选择亦有明显影响。因地制宜,开展湖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以湖垸为单元,由高向低按庭园旱作圈、稻作圈、易涝圈、水体圈开展农业生态设计,合理开发,亦为其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东部显著,立体农业结构更明显,耕地分布多在2000米以下,森林分布上限为4400米,林线以上为天然牧场。
亚热带土地利用现状仍存在着种植业用地精耕细作,利用充分;林牧资源粗放经营,开发不足等情况和问题。对耕地的片面追求面积增长,毁林开荒,过度围湖造田,往往使生态平衡破坏,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考察队调查,建国以来亚热带东部丘陵区非耕地表土层平均减少3—5厘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50年代平均下降0.5%—1%,耕层变浅了3—4厘米,土壤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浙、赣、湘、闽、粤等省以及豫南、皖西、鄂东北地区,每年流失表土约6亿吨,其中流失有机质约900多万吨,氮、磷、钾等无机养分约1000万吨,水土流失成为土地退化的主因。在平原湖区,过度围湖垦殖,不仅使水产资源遭受严重损失,而且因围湖湖面减少而导致调蓄功能下降,稻田次生潜育化面积增大。目前受渍害的稻田约占水田总面积的 15%。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现象也不鲜见。亚热带许多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产投比一般在1.50以下,低于全国1.66的平均水平。增加土地投入,用养结合,发挥土地潜力,其前景十分广阔。
上一篇:结构复杂的自然区域
下一篇:过渡性明显的自然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4/600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4/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