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基本内容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2-0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三、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是在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依据。研究人地关系必须在马列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人文地理学的马列主义基础就是通过辩证思维建立的人地观。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才能揭示和掌握人地关系的规律和实质,才能正确理解各地区各种人文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唯物主义人地观承认不是地理环境而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地理环境能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地理环境是通过生产力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机体的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的过渡,原因都在于社会机体的内部,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基础和可能,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

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总是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发展之中。例如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疆界的变迁,文化的发展,聚落的产生和演变等。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然因素,如河流的泛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迫使人们向别处迁移,地形的隔绝使某地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因素的影响,如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乡镇企业的兴办,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但是必须指出,尽管自然条件对人文现象的影响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显著的,然而自然条件始终是被动的因素,经常主动地影响人文现象发展变化的则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起主导作用。

人地关系是生产力的函数,人地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较小,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较大,无法摆脱自然的束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与自然界的长期接触,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深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所增强,相对来说,对自然盲目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就人类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历史时期相比也愈来愈密切。

人地观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生产关系决定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或错误。只有以马列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为基础,才能真正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学者研究人地关系,必须认识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

(1)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着的客观关系人类的生存时刻也离不开地理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活动以至政治、军事、文化、社交等活动,无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的联系。农业生产与自然坏境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与人所共知的。从原始人类的采集狩猎直到今天的现代化农业,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且农业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资料之一——土地,也包含着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在内。可以说土地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各民族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人类利用、改造和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这种改造、利用和适应也反映到人类的生活、风俗、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不论是内蒙古草原还是江南水乡,它们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特点、农村住宅、生活习俗都与其具体的地理环境有关,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与特定地理环境结合的产物。

现代与古代社会相比,有许多差别。第一,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和调控自然环境的能力大为加强,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可以逐步主宰自然界,如人类登上月球,大规模的调水工程,高层摩天大楼,深层矿产的开采等。古代兴建居所,必须考虑离水源近、地形高爽平坦等因素,现代虽然也要考虑地形和用水,但可以利用引水工程和安装自来水,使住宅区可以建造在离水源较远的地方,而现代机械作业可使崎岖的地形改变使之适宜于营建住宅。古代的农业生产,在自然灾害面前缺乏抗御能力,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今天人类已经有能力减轻水灾、旱灾的危害。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变小了。第二,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也增强了,现代化的伐木工艺使森林更快地消失,捕鱼技术的提高使鱼类资源衰竭甚至部分鱼类面临灭种的危险,开采能力的提高使许多矿产濒于枯竭。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加大,建设力和破坏力的加剧,使环境的反作用力也随之而增加。同时,由于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一些环境比较严峻、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环境变得更为恶劣,自然灾害加重。可以说,人地之间的联系比过去更加密切了。第三,人类对环境的利用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在加深。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只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洋面成为交通障碍。而在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向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文化、政治交往的重要通道。第四,对于人类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增多了。例如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知道更多的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有些元素的聚集或缺乏能造成地方病;过去认为无用的矿床,现在被开采;过去不能开垦的土地和不能利用的荒山、水面,现在可以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出现,都使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要素增加,使人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更趋复杂,使人地关系日益深化。

(2)人地关系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控性直到今日,地理环境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因此,人类对地理环境具有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人类生存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最不可少的条件,其一是从环境中创造和获取生活资料,其二是要有适合生存的环境。没有生活资料,人不能生存。有了生活资料,没有光、热、水和空气等组成适合自身的环境,人类也难以生存。人类社会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食物、水、燃料和其它各种资源。“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它事情”。人类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智慧,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通过劳动,可以对人地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控。人对自然的调控作用是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深化而不断加强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身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这段论述说明,劳动是人对自然的物质改造。

  本文标题: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基本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1/595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1/5953.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