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产业的分布(11)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水平不同,收入差异很大,形成生活水平的差异。收入的多少决定市场购买力的强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人民的收入增加的大部分用于消费,出现了一些商品热销的现象,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奢侈品的商品,如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像机等,现已成为大众化的商品。由于我国地域相当辽阔,各地收入水平及收入的支出构成相差甚大,因地制宜地提供各地消费品种类及数量尤为必要。在规划商业、服务业网点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问题。
第二,人口与民族。人既是社会劳动者,也是商业、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因此,人口数量、分布密度、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结构及城乡结构都对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多,密度大,造成商品流通量大,周转快,购销活动频繁,市场繁荣,产生一系列巨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而广大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商品消费量和流通量都小,故巨大商业、服务业中心屈指可数。我国农村人口虽多,但密度远小于城市,商品消费量和流通量不集中,商业、服务业中心数量和级别远低于城市。
民族也影响商业与服务业的结构和特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消费传统和习惯,消费结构也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居民分布地区商品供应一般较普遍,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商品供应各异。在衣着上,回民多穿白衣黑背心,戴白帽;而维吾尔族则喜戴花帽;藏民多穿藏衣藏袍,朝鲜族喜穿宽大衣裙等。在饮食上供应也非常明显,回族、撒拉族等穆斯林居住区要供应牛羊肉,藏族区则不供应鱼虾之类。在组织商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商品的民族性,要满足各民族人民对市场的需要。
第三,社会经济体制。商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无疑要受到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先进的经济体制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落后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则会起阻碍作用。例如建国后,由于重生产,轻消费,虽认识到商业必不可少,但商业被置于分配系统之外,否认市场调节作用,从而阻碍了商业的发展,造成生产出的物资大量积压,市场需要得不到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针,使商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大批商业网点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高速发展。
第四,生产力布局状况及其演变。在安排生产布局时,除生产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地域上的具体组合形式外,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地域组合也是重要的内容。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演变与生产力布局和变化具有一致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服务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从我国历史上分析,富饶的经济区最早形成于黄河流域,其次是长江流域,后来才转向沿海一带,商业贸易中心也随之发生变迁。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较大的贸易中心多分布于内陆,西安、开封、北京是最大贸易中心,鸦片战争以后,沿海港口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入侵我国的桥头堡,如上海、广州、天津成为最大贸易中心,建国以后,为开发西部地区和发挥东部地区的基地作用,两部分都形成许多重要贸易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我国商业流通地区分布网络。
第五,技术经济条件。技术经济的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和范围,也影响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和内容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首先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推进生产发展,扩大商品流通,促使新商业中心的建立。1882年冷藏船的使用,澳大利亚、阿根廷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肉类供应市场,并出现一批肉类供应中心。其次,使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出现新品种和新产品,如化纤代替天然纤维,合成橡胶代替自然橡胶等。再有,由于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运输工具的速度,实际上等于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商业上则缩短了流通时间,促进了商品的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促使商业网络的变化。
③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商业、服务业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地区的生产和交换格局。如我国南方盛产稻米、甘蔗、亚热带与热带水果等;北方盛产小麦、杂粮、温带水果等。这就影响了地区生产和商品结构,以及商品流的结构。二是影响对商品种类的需求。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对商品的品种、性能及商品构成均有不同的要求。既有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差别,又有东部和西部的不同。三是影响商品的储存和运输。长江流域及南方水网地区的河流为商品的运输提供了舟楫之便。东南沿海地区可利用便利的海运条件进行海内外贸易。深山地区的地形条件,阻碍了山区土特产品的输出和山区生产、生活所需商品的输入。影响商业和服务业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等。
1)地形条件。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商业中心的分布及商品品种、结构、数量和质量。一般来说,不同地形的接合线附近往往是产生商业中心的最佳条件,如张家口处于高原与平原的接合线附近,很早就是高原畜牧产品和平原地区的粮食、工业产品的集散和交换中心。
2)气候因素。日照长短、温度高低、降水量多少、湿度大小、风力强弱等,多方面影响商品生产和流通,也制约着商品的生产地域和商业网的形成和发展。如气候的季节性造成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而造成农副产品商品生产、购销的季节性。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使商品生产、供应、流通也复杂化。由此可见,我们在组织商品的供应上要注意气候的地域差异和季节特点。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方面可直接提供大量商品;另一方面为商品生产提供原料,是商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的分布,影响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结构和流通状况。如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发展场地,畜牧业为商业提供肉、乳、皮、毛等商品。应该看到,自然资源毕竟提供的是商品生产的基础,能否利用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的需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状况。
(3)商业网及中心地的分布 分布于一定地域的从事商品购销和服务业的各种经营机构的综合体就是商业网。因为它们星罗棋布地散布于一定地域,业务上纵横交错,形成网状。在某一地域分布的个别的商业、服务业机构,称为商业网点、商业点或商业企业。商业网按照在商品流通中的不同分工,可分为批发商业网和零售商业网。
按批发价格经营批量商品的商业为批发商业。批发商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从生产单位或其它商业单位购进商品,然后供应商业零售企业、生产单位或下一级批发企业。批发商业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是产销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伺商品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它不同于零售企业的主要特点是:①交易一般在企业间进行,②每次商品交易数量较大;③商品出售后不退出流通领域(通过零售商业才进入消费领域)。
按零售价格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商业为零售商业。零售商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从批发企业进货后向城乡后民和社会集团(各企事业单位)直接销售各种商品,直接为城乡广大居民提供商品服务。因而零售商业的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处于商品流通过程的终点。与批发商业相比,其特点是:①交易对象是最终消费者;②在特定的营业场所由消费者当场挑选成交;③交易额小,交易次数频繁;④通常不担负商品储藏和调剂任务。零售商业网是整个商业网的主体,分布广,数量大,类型多,从商品数量、就业人数看,零售商业大大超过批发商业。
①批发商业网的分布。批发企业一头联接生产,一头联接零售企业,担负着组织生产、指导和调节生产与消费的作用。批发商业网及其网点的合理分布是生产力合理分布在流通领域的反映,其经济效益表现在加速商品流通,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距离和流通时间上。批发商业地点的选择与分布要考虑不同类型批发商业的特点,以及影响批发商业网分布的主要因素。
1)影响批发商业网分布的主要因素。首先,产业分布状况。因为批发商品直接来自工农业生产地区,所以工农业生产分布状况制约批发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批发企业设置的区位和规模。批发企业的分布要与生产分布相协调。例如,工业品与农产品的流通特点不同,工业品流通一般从城市到农村或其它城市,从集中到分散,而农产品流通一般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分散到集中。因而工业品与农产品的收购与批发企业分布也有所不同。工业品收购企业应设置于接近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便于商品在最短距离内进入仓库;农产品收购要充分考虑保管、储运条件,以便于商品的调拨和运输。
其次,市场和零售商业网点分布状况。批发商业的另一端联系着零售商店和消费地。广大消费市场和零售商业网点是批发企业的服务对象,因此,它们的分布状况对批发商业网点分布有深刻影响。二者分布适当,可以加速商品流通,使批发企业采购的物资符合市场和零售网点的需要。一般要求批发商业部门尽可能位于和接近零售企业,尤其是低级别的批发企业,趋向消费地和零售企业的现象更为明显。布局批发企业时,应充分考虑零售商店的数量、经营规模、经营内容以及地区分布状况。
第三,交通运输条件。批发企业从事大宗商品伪调拨,交易的数额较大,布局时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一方面便于把分散在本区的各类商品尽快、尽可能多地集中起来,使产品迅速退出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便于把已经集中起来的商品及时转运、分流到下级批发部门和零售商店中去,使商品由流通领域尽快转入消费领域。因此批发企业主要应布局在各级商业中心和商品集中地区,尤其是交通枢纽位置。当前我国批发企业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分布,也是充分考虑了运输条件的结果。
第四,经济区划。批发商业网点分布主要是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角度出发,它是一个经济现象,受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批发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一定受行政区域的限制,而要适应经济区划和经济网络的需要。按经济区划要求把批发企业布局在适当地点,是保证商品流向合理的重要保证。工业品批发企业营业点的布局,必须使商品在由产地向销地运动过程中,走最短的路,以最少的劳动和费用,实现商品在空间的转移,消除倒流,迂回等不合理运输现象。这是对批发商业网点分布的最基本要求。这样,一个批发企业的业务辐射范围与它所在地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在地域上不一定是重合的。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销售商品主要靠沈阳批发站供应,而不是靠呼和浩特批发站供应。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作用,在布局批发点时也要注之与行政区的关系,在符合经济网络要求情况下,布局批发商业网要尽量满足各行政单位的要求。
2)批发商业网的分布。由于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生产地域和特性,因而对批发机构的设置也有不同的要求。工业品流通具有从城市到农村、从点到面的特点,又有批发量大、专业性强等特性,为适应这一特点,我国工业品批发机构过去采取三级批发制。一级采购供应站是全国性的日用工业品批发机构,是商品流通的第一道环节,一般设置在生产集中的大城市或进口口岸(如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以便尽快采购、集中和调拨商品。二级站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专业公司直属的日用工业品批发企业,是商品流通的第二道批发环节,一般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生产集中或交通枢纽的地点。三级站是市、县专业公司所属的基层批发企业,通常是最后一道批发环节,一般设在销售地和靠近零售商业网点。
商品要经过一、二、三级批发站才能进入零售商店,这就增加了商品流通环节,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往往同时有一、二、三级批发机构存在,这无疑造成机构重叠,增加商品流通费用。近年来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许多省市商业管理机构权力下放,合并批发机构,成立企业性的贸易中心,执行一、二、三级站的批发业务,有的还同时兼营批发和零售,实行跨区调拨、跨区进货,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为适应农副产品生产分散、季节性强的特点,以及农副产品流通要从农村分散状态集中起来供应城市的特点,我国农副产品收购机构大致可分为基层收购机构、调拨供应机构和城市批发机构三种类型。
②零售商业网的分布。零售商业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企业,处于商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商业网点的主体。零售商业网点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遍布城乡。各种类型的零售商业网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它的布局是否合理,对扩大商品流通,保障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有重大意义。
影响零售商业网分布的因素主要有:①地区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密度及其构成对商业网点的规模、数量及其经营性质、商品结构都有深刻的影响。②消费者行为因素。例如不同地点对客流吸引有差别,消费者购物行为也不尽相同,一般城市商业中心区商品最为齐全,高档商品选择余地大,而在居民区内部零售商业一般只有少量日用百货供应。③位置、交通运输条件。零售商业网点的位置应选择在吸引范围大、内外联系方便的交通线上。因此,零售商业一般多沿街道,特别是主要道路两旁布置,形成商业街,一些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更容易形成商业区。
零售商业企业布局要与居民数量、分布及其消费需求相适应,因而往往形成由多种商业行业,高、中、低档商品,大、中、小型商店相结合组成的商业服务网。在一般大中城市中,都有三级零售商业网,一级商业网是全市性商业中心,为全市居民和流动人口服务,其特点是职能齐全,以高、中档商品为主,专业性商店、特色商店、名店所占比例较大。二级商业网是区域性经营中心,服务对象以区内居民为主,主要分布在通往城市中心的主要街道上,特点是以中、低档商品为主,以经营为吃、穿、用服务的日用消费品为主。三级商业网属于地方经营中心。出要分布在居住区,为当地居民服务,一般拥有一家较大的百货商店,并配有一些为居民服务的中、小型商店,主要经营低档商品。以北京市为例,王府井、西单、前门三大零售商业网点群为一级商业网,北太平庄、中关村等零售商业网点群为二级,分布在各居住区附近的商业网点群为三级商业网。
农村零售商业网与城市有显著不同,一方面,农村人口密度小于城市,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点较城市分散,鉴于这两个特点,农村零售商业网点类型应选择那些综合性的、商品品种比较多的、规模比较小的店铺。在网点分布上,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县城为一个县域范围内的商业中心;集镇、集市为农村商业网的骨干,农村小型双代店及私营小商店是农村零售商业网的必要补充。在经营形式上,宜于集中分布固定营业点,以流动供应来补充不足。
③商业中心的分布。商业中心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广义指拥有一定商业职能的城市与集镇,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心地,往往是商品生产、集散和消费中心,并在一定地域内承担商品流通中心的作用;另一种含义仅指城市内部的商业区。无论哪一种商业中心,都是较大的商业网或商业网点群集中的地方,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是商业网络体系的心脏。
1)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中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深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奴隶制社会初期,私有制出现以后,出于商品交换扩大的需要,产生了以商业活动为主的集市,商品交换的双方——卖方和买方,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市场,成交以后大量商品和人员又分散到各地,集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换中心——商业中心的雏形。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和商业机构(各种商店)。与此同时,饮食、旅店、建筑、运输、金融、邮电通讯等也渐渐发展起来,集市也就逐步形成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市场需求和各种商品信息起着调节周围地区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2)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商业中心等级体系有两种:区域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和城市内部商业中心等级体系。
区域商业中心等级体系是指具有区域商业职能的城镇构成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按其在组织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和吸引区域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两个等级。一种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如我国的上海,日本的东京等,它们都是对全国范围或较大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具有组织和制约作用的商业中心枢纽城市,在地域分布上往往与全国性经济中心或较大区域的经济中心相吻合。另一种是地区性商业中心,指只对一定地域内的商品流通起组织和制约作用的商业中心枢纽城市,一般属于省区内部的大中小城市,并且可以根据其商业服务半径的大小,又可分为大、中、小商业中心。我国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沈阳、武汉、西安、重庆等8大城市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各省省会一般是该省区的商业中心,省级以下还有市级、县级的商业中心,等等。级别越高,商业中心数目越少,级别越低,商业中心数目越多,它们分工协作,组织着各个区域和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内部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由4个等级构成:即中心商业区、商业带或商业街、地区购物中心、社区购物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1/594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1/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