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奇秀-香山(2)
过梯云山馆就来到了“西山晴雪”,每当大雪初霁,这里更是赏雪的好地方。
西山晴雪是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香雾窟。早在金章宗完颜祐的明昌年间,就有著名“燕京八景”之说。明、清又称西山霁雪、西山积雪。乾隆在碑石上题书“西山晴雪”并制诗:“⋯⋯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
由此再往上攀登,就是香山最高峰香炉峰。这儿山势陡峭,攀登不易,素有“鬼见愁”之称。顾名思义,一般年老体弱者和幼小的孩子们,只能望而生畏,徒唤奈何,根本甭想爬上去。如今这里已修了索道,从山麓乘上索道缆车只需7 分多钟就可把你送到峰顶。立此极目晴空,浩浩无际,云山渺远,林海苍茫,南望遍山红叶,北看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东观玉泉山、万寿山和昆明湖。
从香炉峰沿坡东下,经森玉笏,过半山亭,便是香山寺遗址。香山寺坐落于蟾蜍峰北,是香山最早的一座寺庙和行宫。它建于金朝世宗完颜雍的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 年),如今已过800“寿辰”。初名永安寺,亦名甘露寺,庙宇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殿宇上下五层,两侧轩阁相衬,碧瓦红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完颜雍对该寺极为欣赏,故赏赐“粟七千株,钱二万贯”,拨“田二千亩”。元朝仁宗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于皇庆元年(1312年)重修,“给钞万锭”(约合白银50 万两)。明朝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六年(1441 年)拓修,工程费竟达白银70 余万两。清朝高宗弘历于乾隆十年(1745年)扩建,并以山名寺,改名香山寺。据载,“西山之刹,以数百计,香山寺独胜”,足见其规模。寺前建坊楔,山门东向,上为戒坛,内正殿七楹,殿后厅宇为六方楼三层,再后山巅楼宇上下各六楹。寺院共五层,巍峨宏博。寺东原为唐妙高堂,寺最高处系辽代仁佛阁,寺前为金代祭星台。如此雄伟的建筑,被英法联军在1860 年和八国联军在1900 年两次焚毁,使之如今已荡然无存。
漫步凭吊香山寺遗址,在寺门前,仍能见到二十八景之一,石桥下方池的“知乐濠”。此典故出于古代庄子和惠子,在濠上关于不知鱼乐的辨论。山门内的婆罗树,今尚存乾隆御制《娑罗树歌》碑一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成。娑罗树来自印度,树顶像把曲柄伞,枝干盘曲,叶片长圆极像枣核,每叉有七叶,也叫七叶树。据传,释迦牟尼是在娑罗树下“涅槃”的(“涅槃”是梵文音译,就是“寂灭”成佛的意思),故而娑罗树被视为佛门宝树。
二十八景之一的听法松,依然屹立在寺正殿门外,节峻阴浓,森耸青峰,古老苍劲,像是历经800 年沧桑的老人,始终在侧耳聆听寺内和尚诵经,故名。听法松的数十道石阶下面,有一段十来米长的石板路,稍一用力踩石板,听法松就发出鸡啼鸟鸣般的奇异回响。人走上石阶,听法松会传出声音,可称一奇,不妨试之。
在香山寺遗址徘徊凭吊,常常可以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是使用象征手法,表达神圣之感的。香山寺远离尘嚣,静穆苍翠,不受世俗干扰。五层寺院的格局是四合院式,大门即叫山门,进了山门就是入了山。从残存的香山寺的屋顶形状看,也表现了山的形状;屋顶的倾斜和山坡的倾斜相呼应,相烘托,使人为的殿堂和天然环境和谐一致,浑然天成。有人说:“不凭吊香山寺,就不算逛了香山。”这话确有道理。从香山寺遗址出来向南,举目可见半山坡上的一处幽静小院,院内西北角有两股晶莹清澈泉水,这便是“双清”。相传,金章宗完颜祐游香山,小憩时曾梦见在此射箭,且有泉水涌出,清晨命人掘此地方,果得泉眼,因名“梦感泉”。清高宗弘历在泉边南山的石崖上题刻了两个巴掌大的红字“双清”,笔力洒脱,至今完好。双清泉边有小亭,供人小坐,旁有翠竹藤萝相佐,清幽静翠。
再攀登至半山就到了白松亭。十来株“白皮松”,粗大的树干全是白色,俗称“龙爪松”,高耸云霄,丛木浓荫,针叶绿伞,悄然如画。由“双清”沿山道返回眼镜湖,出香山北门,前面就是古刹碧云寺。有诗曰:
西山台殿数百十,
侈丽无过碧云寺。
数百年来,碧山寺就是西山风景区中最雄伟壮丽的一座古老寺院,它坐落在香山的东麓,依着倾斜的山势而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28/480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28/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