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地名由来-华北地区(15)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1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临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4°,在河北省南部。汉置房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始于此置临城县,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县西南十里有临城——因改名焉。”

广宗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东汉时为径县地,隋为平乡县地,元代始析平乡县增置广宗县,即沿袭了其东不远的古广宗之名。《汉书·诸侯王表》载,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孙刘意为广宗王,盖取广宗“推广宗子之意”为名(《威县志》)。其含义有些含混,似为广宗有扩大宗族势力之意。

临西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6.8°,在河北省东南缘,卫运河西岸。为了便于卫运河的管理和利用,1965年将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地区(共五个区)划归河北省管辖,并在此设县。因地处临清县西部,故名临西。

内丘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2°,在河北省南部。内丘县,汉称中丘县。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中丘。”隋开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为内丘县(因“中”与“内”二字义通)。

平乡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汉置平乡县。平乡为乡名,后以乡为县,故名平乡县。

巨鹿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7.2°,在河北省南部。巨鹿原作钜鹿,近代巨、钜混用,自1980年后只称巨鹿。隋大亚初置钜鹿县。巨鹿大陆泽为名,据《钜鹿县志》载;“许氏说文钜大也,古者鹿陆通用,则钜鹿大陆一也。”一说因古代其地多林木为名,据《汉书·地理志》注:“应邵曰‘鹿,林之大者也’。臣瓒曰‘山足曰鹿’。师古曰‘应说是’。”

新河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7.5°,在河北省中南部。汉称堂阳县,以地处堂水之阳(河北为阳)为名,后晋更名为蒲泽县,以地近漳滏,低湿产蒲而名;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升南宫县之新河镇为新河县,(因漳河几经更迭,俗有“新河”之称)。新河镇以濒临新河而得名。

南和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汉置南和县。据《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云:“北有和成县,故此云南。”即地处和城县之南而得名。

阳泉市:

阳泉市:

位于东经113.5°,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东侧,石太铁路中枢站。清末这里煤、铁、硫磺等工业逐渐兴起。相传古时人民在此凿石取煤,挖出了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称为“漾泉”,后讹为阳泉。阳泉因此得名。石太铁路通车后,发展为一城镇。1949年设阳泉市。

平定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37.8°,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石太铁路线上。西汉置上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广阳县。宋太子兴国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

盂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8.1°,在山西省东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毗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因有原仇山故名。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盂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

运城市:

运城市:

位于东经111.0°,北纬35.0°,在山西省西南部。元顺帝时称运城,当地自古盛产池盐,元代盐运大兴,设运司衙门,运司驻地路村遂称运城,1958年置运城县。1983年设市。

闻喜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3°,在山西省南部,同蒲铁路线上。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行至此闻南粤大捷喜,因置闻喜县。

新绛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1912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

垣曲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5.3°,在山西省南端。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

河津市:

位于东经110.7°,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设市。

永济市:

位于东经110.4°,北纬34.8°,在山西省西南部。西汉置蒲反县,东汉改为蒲坂县。隋置河东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济县。以西北南三面濒黄河,为水陆要津,永济,寓意恒久通渡。1994年设市。

芮城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4.6°,在山西省西南角,西南与陕西为邻,南与河南接壤。春秋时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名芮城县。县以城名。

夏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1°,在山西省南端,中条山西麓。汉置安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北安邑县,另于今治置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万荣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5.4°,在山西省西南面,黄河东岸,1954年并万泉、荣河二县,设万荣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临猗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5.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与陕西为邻。1954年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设临猗县。以两县首字命名。

绛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5.5°,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南麓。春秋时为晋国古都,汉时为绛侯周勃封邑。据《元和郡县志》,西魏置绛县,以县境内绛山为名。据清乾隆《绛县志》:“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

  本文标题:中国地名由来-华北地区(15)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renwen/869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8691.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