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知识之四-发生地震时会出现哪些宏观现象?(3)
图4-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雪月山北造成的山体崩塌
滑坡与泥石流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滑坡。泥石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前者强调岩体 或土体沿着滑动面做整体下滑,后者强调风化土石被水浸润饱和后往斜坡下流动,两者是有区别的。它们又是相近的山地灾害,有时还会相伴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的 形成必须具备地貌斜坡、岩性疏松、结构多裂隙以及富含水等基本条件。地震引起这类不稳定边坡的土体内部结构变化,或使土层液化,诱发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或 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促使老滑坡再活动。当然,暴雨、过度开挖边坡等都会促使滑坡的发生。不幸的是,大地震前后,往往下大雨,这就更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灾害。图4-4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5515高地南西斜坡造成的滑坡。图4-5为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在松潘县小河区造成的泥石流的情景。
图4-4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
5515高地南西斜坡造成的滑坡
图4-5 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在小河区造成的泥石流
4.3.3鼓包、地陷与喷水冒砂
鼓包与地陷在大地震的破裂带中可能出现挤压性质的鼓包和拉张性质的塌陷。图4-6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五雪峰西北造成的长达120米,宽8~25米,高3米的鼓包。图4-7为这些鼓包之间的塌陷,长达80~100米,宽8~25米,深1~2米。
图4-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五雪峰西北造成的鼓包
图4-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五雪峰西北造成的塌陷
这类现象也不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所特有的,以往的强震现场也常见。如1973年炉霍7.6级地震就有冻土层受挤压而被推覆(图4-8),以及形成鼓包(图4-9)的情况。
图4-8 炉霍7.6级地震时炉霍县城附近冻土层受挤压而被推覆
图4-9 炉霍7.6级地震时炉霍县俄米西南出现的鼓包
又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时,台安县高力房公社枣木大队公路旁水沟里的冰层与上覆积雪也被挤压成鼓包等各种形态(图4-10)。
图4-10 海城7.3级地震时,台安县公路旁水沟里的冰层与上覆积雪被挤压的各种形态
喷水冒砂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地震的强烈震动会使含水粉细砂层液化,地下水夹带砂子经裂缝或其他通道喷出地面,形成喷水冒砂现象。在高寒地区,地震喷水冒砂孔可能形成冰锥。图4-11和图4-12分别是炉霍7.6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形成的喷水冒砂及冰锥照片。
图4-11 炉霍7.6级地震在虾拉沱鲜水河沙滩上形成的喷水冒砂孔
图4-1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库赛湖嘴西由喷水冒砂形成的冰锥
4.4 房屋等各类结构物的破坏
强 烈地震造成房屋、构筑物、桥、坝、路堤等各类结构物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它是最重要的地震宏观现象之一。房屋等各类结构物的破 坏不但与地震的强弱有关,而且与房屋等结构物本身的抗震性能有关。房屋等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取决于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和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人们在地震现场 看到的结构物的破坏现象是这两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地震现场看到房屋等各类结构物的破坏,各式各样,很难找到两栋建筑物破坏倒塌得一模一样。但分析它们遭受地震破坏的机理,无非两类:结构振动破坏和地基失效。也有专家把结构振动破坏又分两种:承重结构强度不够,承受不住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破坏和结构丧失整体性而造成的破坏。下面用一些实例来介绍这几类破坏情况:
上一篇:防震减灾知识之三-地震活动有哪些特点?
下一篇:防震减灾知识之五-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zaihai/296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zaihai/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