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几个基本视角(4)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0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三、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以课程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出发点,把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作为评价一节地理课的重要视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课堂生成氛围。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例如:《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这节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也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等等疑问。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组课堂生成信息。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区别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即兴闪现出的火花,应予以引燃。对于学习内容的超出理解,应以正确的指引。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面对课堂上的生成,重组课堂生成的信息,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例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利用地震波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物质和圈层结构”。之后,不少学生立刻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呢?”。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该问题分解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开展如下问题的探究:(1)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2)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反映了什么?(3)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4)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判断根据是什么?教师在讲述有关地震波的知识,有的学生提出了地震波是如何测出来的,地震波除了纵波与横波之外,还有没有有其他形式的地震波等,对于这些超出教学目标之外的问题,教师要表扬学生勤于动脑的积极性,可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3、创设课堂生成对话。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学过程互动的实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同学多元对话,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情感才能互相感染,课堂的生成性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丰富性。

  例如:《山岳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

  师:教师展示褶曲示意图,提出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生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生2:我觉得不一定,但说不上来

  师: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另一褶曲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生2:如果运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就出现了问题,这里岩层向上拱起的是向斜,向下弯曲的是背斜

  生3:地表形态上成为山岭的是背斜,成为山谷的是向斜

  师:要求学生读课本图4、10,让学生判断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几个基本视角(4)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623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6231.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