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教师成长之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3)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2-0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三节 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一、解释:情趣、爱与作品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

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也可能是他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日常生活陷入机械的重复。为什么你无法发表一篇文章?因为你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既没有新的“阅读”,没有新的“观察”,也没有新的“做法”,你当然无话可说。

创造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这种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

梦想是重要的。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靠人有没有自己的梦或理想。

有些人则自以为成熟,竟至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生活是可怕的,还有一些人有那么一点点梦想,可是都是一些噩梦,更可怕。

这原本是简单的道理,却容易被那些自以为成熟的成年人忘记。以至于“有理想”、“拒绝成熟”一度成为各种演讲的口号和教育的目标。

史怀泽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怀泽建议人在走路时也要爱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这令很多读者感动。可是,史怀泽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于他建议人要保护所有动物的生命。他的真正魅力在于,他热烈地建议每个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满激情、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怀泽那里,“敬畏生命”意味着“拒绝成熟”。史怀泽说:成熟的说法,“对我来说始终有些令人害怕”。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个生命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伟大的奥秘在于,作为充满活力的人度过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我们成年人传授给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排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1]

生命力及其蕴涵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前由母亲负责;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后,由自己负责。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任。学生的使命,是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已经蕴藏其中的精神种籽,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这就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

于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显示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才情、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着、反抗、超越、拯救、解放;坚韧、旺盛、消化;丰盈、充实、欢乐、喜悦;全力以赴、聚精会神;……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被人爱;三是生活在在自己的作品中。

[1]参见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1页。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从‘优秀教师'到‘快乐教师'”,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的一次尝试;二是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三是“为自已而写”,这是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埭头赤石小学林洪图老师关于写作的解释。

案例1:“从“优秀教师”到“快乐教师”

学校评选“优秀教师”,这一做法似乎多年不变。然而,最近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却出现了一件新鲜事。经过全校学生的评选,该校日前产生了6名“快乐教师”。

这些当选的教师虽然性格、风采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用“快乐”来教学,并且本身是很快乐的。而且因为他们对教育的“快乐”理解和实践,使学生产生了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愫,从而在校园吹拂起“快乐教育”的春风。

上海市教科院一些专家认为,从评选“优秀教师”到评选“快乐教师”,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教师不仅从学生那里获得了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这样的评选,还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催化作用。显然,对教师的评选,要从纯业务性的例行公事中解放出来,要从侧重教学的封闭评价中摆脱出来,要从只注重评而忽视导的倾向中解脱出来。

评选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的契机

校长孔宇玮介绍说,评选“快乐教师”是有“感”而发。过去,对教师的评价往往自上而下,“优秀教师”大多由教师评选。这样做偏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这位校长在校园观察中发现,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未必是“优秀教师”,而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孩儿王”的大多是本身很快乐的教师,而且他们的教学效果和留给学生的快乐印象甚至比“优秀教师”来得突出。因此,从上学期开始,该校开展了“快乐之星”教师评选,由学生当“评委”。

“实际上,我们这样做,不仅是要改变评选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试图借此转变教师的观念。现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视角评选,旨在促进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体现这种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孔校长说。

不少学生在谈及评选“快乐教师”时,稚气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上学期你选了哪位老师当‘快乐之星'?”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一些学生纷纷报出了自己评选的老师名字。学生何佳抢先发言:“洪燕老师上课告诉我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做了很多好玩的实验,如制作弹簧秤等。”学生陆荻接着说:“谢老师上语文课时生动、有趣,看到课堂气氛沉闷,会讲些小笑话调节气氛,还会结合课文讲一些小故事。”

“老师的长相会影响你们评选吗?”“一般不会。我们评老师,是看他们上课或下课与同学的交流情况。当然,形象好的老师我们更喜欢。”学生用直接的印象和感觉诠释着心目中的好老师。

案例2:“我为何而生?”

三种单纯而极度强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场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激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罗素:《我为何而生》,参见陈羽纶、张明编:《〈英语世界〉精选》,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1-215页。选入时根据英文对译文有所改动。)

案例3:“为自已而写”

七个月,从2004年5月26日的第一篇命题文《好心与好事》开始,到今天为止不过是短短的220天吧,而就在这220天之中我写出几百篇(我会整理出一个大约的数目来)的命题文出来了,真让我感到吓了一大跳。

这几百篇的文章,虽然都没有正式得到哪一份报刊的采纳,没有真正地变成公开文字,但是我相信,离真正那一天并不遥远,只是我没有把这些东西抛撒到更远更广的地方而矣吧。当有一天这些如鱼籽一般的文章中有一篇得到了生根发芽之后,那么所有的相连的性与沉默都活了。如果单纯地为了发表而写作,那么文字就会成为了可怕的煎熬,等待发表更加是让人疯狂的焦急。在如今到处是一片急功近利的喧嚣时代里,发表文章已经是另外的一种味道,这样讲本身可能也是有些酸味的,但是我相信自已会不断地执着向前,因为我看到了自已的劳动收获,不是在田野上,而是在心灵中。为自已而写作,才会乐此不疲,兴趣盎然,长盛不衰的。读者是有个性的,所有报刊也是有特点的,而报刊的编辑更加是各有所好的,我炒出来的菜只是还没有等到它的主顾而矣。写作的第一读者是自已,拜读自已的心灵之声,倾听自已灵魂的诉说,应该是写作的最纯洁的本愿。因为自已的写作不是为了换取面包,所以更有一份写作的悠闲,而写作本身是需要时间的慢慢培养,熏陶。

我有点贪心不足了,除了这二百多天之外,至少这十年来的许多时间都荒废了呢?如果能够都是这样的话,我会积累下多少的文章啊!

不是的。至少是除了这二百多天之外,前面的两年时间(2002.3―2004.5)里的日记,是大大地促进了自已的写作坚持与习惯,还有的一点是自已的写作实践在不断地加固,想像力更加地丰富,文笔不再干涩,至少可以随心地飞墨驰键。而前面的九年多时间里,自已被许多的事所牵引着,青春的失落,实业的破产,家庭的筹建,都是花去了几年几年的时间,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自已的心也不可能这样的宁静下来,也不可能这么执着于这样的事。回过头来看一下,抚摸自已的贪婪之外,让自已不再着急之后,还是为自已而庆幸不已,终于走在一条让自已感到很是充实的路上。尽管没有人为我肯定,为我鼓掌,并指点着我的明天,但是我相信我心中的感觉。

好财者在积累着一分一厘而聚成别人可慕的财富时,更加地相信时间与金钱是成正比例的。沙漠中的种植者,在一天天的坚持之中,亲眼看到了自已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劳动成了一片片绿洲时,更加执着地相信自已今生可以让荒漠成为森林,自已就是上帝,天堂就在脚下。仅仅几个月之间,我写出几十年来都无法可比的文章篇数,我也是一个好财者,我在自已的荒漠中种植树苗,我并不在乎没有别人怎么看,说我是“守财奴”也好,说我是“荒漠狼”也行。

为自已而写作,积累着天地赠给予我的时间,让我的灵动流泻在文字之上,不断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爱写作,我爱音乐,我爱绘画,虽然别人都说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但我知道别人不是上帝,而上帝却知道我,因为我听到了他的微笑声。

三、讨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希望?
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如此概括他的三种单纯而极度强烈的“激情”,实在不像是随意说说,倒更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人性”所做的一次完整的逻辑分类。这三种“激情”相当于人类的三种“兴趣”。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兴趣”,但所谓不同的兴趣,也仍然只是这三种兴趣的不同组合和不同程度。

1.情趣。就快乐的元素而言,有情趣比有智慧更重要。有人曾经在街道上采访路人,问他们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角色: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还是沙和尚?比较一致的回答是:

少年儿童往往喜欢孙悟空。少年儿童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很简单:孙悟空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偶像。孩子们都喜欢搞破坏,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成人禁止他们搞破坏。孙悟空却可以大闹天宫,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代言人。

妇女往往喜欢猪八戒。妇女们喜欢猪八戒的原因也很简单:猪八戒是她们心中的情人。猪八戒与孙悟空不同。孙悟空只有智慧,几乎没什么情趣,整天打打杀杀的,只要见到美女就认为那一定是妖怪。猪八戒恰恰相反,他不喜欢打架,他就喜欢美女。只要见到美女就喜欢,哪怕是妖怪,他也喜欢。猪八戒生平有两大爱好:一是“好吃”,那么大一个肚子,就是为“好吃”做准备的;但这个基本上也没有吃到什么,一直处于等待和期望状态;二是“好色”,他的眼睛不漂亮,可是一旦进入色迷迷的状态,也还是满客观的;“好色”堪称猪八戒的一大优点,因为他一直处于犯罪未遂状态,基本没有伤害过良家妇女。这样看来,猪八戒受广大妇女喜欢,是情理之中的事。

2.爱与被被人爱。爱与被被人爱,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你若能够对某些特殊的对象充满爱心,并能够成功地获得对方的爱与尊重,你就开心。你如果既对他人缺乏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又不能获得他人的爱慕或依恋,你就很可能郁闷、压抑而痛苦不堪。

爱与被他人爱,这是所有动物体验“快乐”的基本前提。一个人若在情爱上受挫或者严重缺失,这人必终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动虽然可以转移和缓解情爱缺失的痛苦,但爱情的缺失终究会使人在某个时候忽然跌入空虚或痛苦的深渊。

3.作品感。作品感实际上源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珍贵的品格。好奇心的消极意义可能显示为探头探脑、疑神疑鬼,总喜欢打听、打探、闲聊、扯淡、饶舌、闲言碎语、道听途说,“夜幕低垂之后,一些乡村鄙夫喜欢透过窗帘向邻舍窥视”[1],等等。这类好奇心虽然消极,但也并不见得完全没有意义。

好奇心的积极意义则显示为想象、幻想、活力、游戏、竞赛、建构故事、欣赏作品、追求智慧、解决问题、工艺制作、酿造美酒、文艺创作等等美好的智慧活动。这种好奇心使人对在场的或不在场的人或物发生兴趣。

你可以问自己:“我对什么最感兴趣?”或“我最喜欢做什么?”

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事情,但你不能不喜欢任何事情。你总得喜欢某件事情,你不得不喜欢某件事。

所谓开心,其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我喜欢……”

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人,你跟他结婚;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你使它成为你的专业;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职业,使他成为你的工作,你就是一个开心的人。

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业余生活,这是你的责任和宿命。

现在还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的喜欢中?别的职业我不了解,我比较熟悉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中,有多少本科生、研究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敢说“我喜欢”?有多少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老师在讲课时敢说“我喜欢”?

人从出生就开始追求自己的“喜欢”。可是因为生活的紧迫,人长大之后不得不丢弃自己的喜欢,只剩下努力、坚持、毅力。

大人有时会训斥自己的小孩:“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搞什么搞?胡闹!”可是小孩会说:“我喜欢!”

这就是成人和小孩之间的差别。成人往往追求“有用”,小孩几乎只追求“喜欢”。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丢失了自己的“喜欢”,所有的生活的悲剧几乎皆与此相关。而这种悲剧有时是“教育”的结果:

经济学家兰斯博格(S.Landsburg)曾经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给逐渐长大的女儿写过十多条生活忠告,比如怎样侃价等等,而其中一条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而我们则相反。

中国人的教育原则是:“千万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顶住,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样没兴趣的人竞争,所以坚持就是胜利。”

  本文标题:教师成长之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3)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2774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27747.html

标签:教师成长人格魅力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