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教师成长之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2)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2-0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二节 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它主要显示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

一、解释:宽容而赏识他人

  教师是一种资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

  有些人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快乐,也允许他的学生快乐。有些人没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一直过得很苦闷,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和他一样过得很苦闷。如果哪个学生过得特别开心,他就立刻警觉起来,认定那个学生很可能是个“问题儿童”。你看,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老师。有一种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就知道什么叫做“悲剧”,你说,这样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师,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不幸正好有这么一副比较危险的长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议你赶紧改行。

  我的意思是说,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

  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有宽容精神的人是某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喋喋不休地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这世上大概有种怪人:有人活了一生,从来不抱怨,这样的人叫“弱智”。还有一种人,他活了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样的人叫什么?叫“怨妇”。但这种人也可能叫“怨男”。“怨男”有时比“怨妇”怨得更厉害。

  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而有“激情”而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

  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他就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他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曹操与袁绍的差别”;二是“人性的弱点”;三是“赏识你的孩子”。

  案例1:“曹操与袁绍的差别”

  三国时期,袁绍(字本初)决定出兵攻击曹操时,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下狱。

  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高兴地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

  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

  狱吏不明就里,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了败仗,他会觉的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

  果不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老巢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第下令把田丰杀了。

  曹操获胜之后,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左右的人提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除了“曹操烧信”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宽容的故事:“楚王断缨”: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案例2:赏识:“人性的弱点”

  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日常生活中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哈佛大学任教时,班上的女学生在一次聚会上献给他一株杜鹃树。詹姆斯深受感动,写了一封答谢信。他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

  亲爱的姑娘们:

  你们的纪念品使我深受感动。这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对我这么好,因此你们完全可以相信:你们给这个孤苦伶仃的人心上留下的印象,要比哲学2A这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在你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现在我认识到我的《心理学》这本书中遗漏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而我在书中却把这一点完全漏掉了,原因是我的这种欲望直到如今才得以满足。……我将不分冬夏地照料它,为它浇水——哪怕是用我的眼泪呢。

  教育心理学积累了一些些经典的案例,“期望效应”算是其中之一。现在几乎所谓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材都不会忘记,一定要在某个章节谈一谈“期望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RosenthalD.)和他的助手在1964—1966年间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他们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让几百名学生参加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他们告诉教师说,这些学生是测验成绩最高的,因此是最有培养前途的。一年以后,他们又对这几百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统计分析表明,上述20%的学生其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的学生。

  这个心理学实验所揭示的教育效应大量地存在于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有一本书,书名叫《不过如此》。这本书里讲了一些关于小学的故事:

  王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

  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

  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

  ……

  王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任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为下一任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

  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

  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我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他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

  数学老师说,你把全班学生的脸都丢尽了。

  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

  从此我数学一落千张,患上数学恐怖症。

  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

  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我个人遇到这样的题目就立刻有眩晕感。我头晕的原因不是担心注水还是放水的问题,无论注水还是放水我都同意,我只是不知道老师说“一个水池里的水可以用1来表示”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现在我的同龄人有多少人能够解答这道题。我曾经问一位朋友怎样解这道题。他说:这还不简单?1/5减1/8不就可以了么?我当时很惭愧,那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折磨了我20多年的时间。可是,回家之后,我忽然发现1/5减1/8不对劲,凭直觉就知道那个答案不对。后来再请教某个数学老师,他告诉我,1/5减1/8只对了一半,还差一个步骤。这道题看来并不简单。)

  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是1块1毛5,崔哥,你说是多少钱?(这道题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崔哥没有学过“新课程”。传统的数学无一例外地追求严密、精确;“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大众数学、生活数学并由此而重视“估算”。你看,把7斤6两4看作8斤,把1块1毛5看作1块1,不就是8块8左右嘛。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跟我抱怨说“最烦到菜市场去买菜”。我问为什么,他说“算不清楚。总担心被小商贩骗了”。我说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他说“我现在也不担心了,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我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他竟然说:“每次我冲进菜市场,一边走一边喊:萝卜1斤,白菜1斤,排骨1斤。然后再倒回来给他们钱。”我问:“为什么都买1斤?”这位教授说:“好算帐!”我很惊讶,我知道我是不会用他的这个办法的。我买菜的时候问:“白菜怎么卖?”那人说“1块9。”我就再问:“能不能2块钱1斤?”那些卖白菜的人总是像观看神经病人似的看着我,然后说“可以!”)

  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

  抱歉!

  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

  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所以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

  案例3:影视资源:“赏识你的孩子”

  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的讲座中,讲述了大量关于“差生”的故事。比如:

  差生总是和差生在一起玩,很少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差生被人瞧不起,但差生和差生之间相互尊重,大家都有“本是一条根,都是受苦人”的归属感。

  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另眼相看,于是差生约定暗号:不管老师批评谁,另一个孩子都咳嗽一声,提醒对方不要伤心,还有我呢,我看得起你!

  这些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参阅《赏识你的孩子》(周弘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三、讨论:如何成为乐观的教师? 
在这三份案例中,第一个案例讨论的主题是“宽容”;第二份案例和第三份案例讨论的主题是教师赏识或训斥对学生终身的影响。

 

宽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有时甚至需要自己的敌人。但对教师来说,宽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生长的孩子。孩子需要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犯错是学生成长的权利。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几乎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

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才是真实的乐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困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畏惧和退缩,畏惧和退缩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自卑。这样看来,学生的自卑,除了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知识学习出现了大量的无法克服障碍,这是一种“文化自卑”。

王蒙写过一表篇文章:《我的21条人际准则》,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对于你和你的对手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背了黑锅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人际关系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而不是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以上21条,我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但我确实明白,凡这样做的,效果极佳;凡没有这样做的,都是糊涂,都是枉费心机,甚至是丢人现眼。这是丝毫不爽的,类似原则还可以生发出许多许多条,这21条不过是抛砖引玉,以为共勉。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好是从根本上忘记人际关系之说,忘记关系学。就关系求关系,只能走向穷途末路,贻笑大方,小里小气,俗不可耐。而一个人只要专心学习,努力工作,真实诚信,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健康向上,群众关系人际关系自然能好,一时有问题受误解民不过是小小插曲小小过门。关系是副产品,是派生出来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对待关系宁肯失之糊涂失之疏忽,也不要失之精明失之算盘太精太细。

  本文标题:教师成长之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2)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2774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27747.html

标签:教师成长人格魅力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