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甘肃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2)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1-1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二、甘肃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造成甘肃生态环境恶劣的原因很多,但就其根本而言,关键问题有三条:

  一是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以人为本”的生态方略的关系。多年来,我省在治理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保护中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理想,根本原因是就治理而治理,民生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致使环境治理始终没有走出“一边治理、一边恶化”的困境。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抓起,以人性化的思路、方式和手段,推行科学化的综合治理。如果不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来之不易地环境恢复建设成果将很难得到巩固。

  二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自然成本。传统的发展观念倾向于单向显示人们征服自然,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效益,但对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陷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污染无过的“误区”,驱使人们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外延发展方式,其结果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的重大损失。这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科学的发展观是相背离的,只有以自然成本的最低限度消耗并保持经济社会的自然持续性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弊端。传统发展观是不顾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片面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在传统模式下,一个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极易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极有可能成为环境灾难的根源。长期以来代材为耕、垦草为耕、乱采滥挖地上地下资源,致使生态严重失衡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根源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环境。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要求。

  三、甘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一)树立绿色生态经济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绿色生态经济是当代发展的前沿课题,也是促进我省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实施大开发中,我省应坚持大面积保护与小面积开发并举、保护、建设、管理并重,并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使长、中、短效益相互兼顾,既要符合市场经营理念,又要体现农牧民群众的意愿。应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集于一体,在规划上充分体现出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重点要讲求产出产值,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产出要控制对生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到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产出要合理分配,统筹城乡、工农业、黄河上下游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利益分配,以及具体产出各种资本的回报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补偿。

  (二)突出人口和资源两个重点,走和谐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重大战略,也是甘肃工作的根本指导。我们一定要实施积极的、有计划的生态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努力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缓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的人口压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实现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资源要统筹规划,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绝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应把甘肃看成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生态系统不断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效益为主导,强调西部大开发的目标确定为追求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

  (三)大力推进草地农业建设,走互补发展之路。甘肃的农业生产,普遍为单纯的谷物生产,既没有充分利用土地、光热和水资源,又没有使土地资源养用兼备。尤其是单纯的谷物生产,缺乏有机质补充,造成土地肥力日减,加之大面积高耗水的单纯谷物生产与草原、生态争水,致使生态恶化。对此,我省应大力推行草地农业体系建设,把谷物生产与牧草生产结合起来,把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连结起来,再外延为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业,既可以成倍地提高农牧业产值,又充分地利用了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还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生态环境。应将发展农业经济的着眼点放在鼓励和支持少耗水、高产出的项目和产品上,由支持以产粮为主的农业转向以支持种草发展畜牧和大棚种植、工业化养殖为主的草地农业发展,引导农民提高用水效率的观念,用有限的水资源换取尽可能高的收益。应加强水利基础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新上项目要科学论证,严格审批,确保黄河上下游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方利益,尤其要把好环保关,若有一项环保指标存在不安全问题,无论经济效益回报率如何高,都要坚决取消,绝不批准建设;对于已经建成的,要科学审视,综合比较社会生态效益,确实存在弊大于利的问题,应毁坝放水,回归自然。

  (四)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以人为本”的生态治理方略结合起来,走统筹发展之路。人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把民生问题摆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建设方针,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民生活、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社会参与投资生态建设,促使生态工程实施区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如我们甘南在积极采取常年禁牧、划区轮牧、季节性修牧和舍饲圈养的基础上,坚持以民为本,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式的生态移民措施,树立为民致富的理念,从根本上恢复草原的生态功能,为广大牧民实现草原永续利用,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在建设中,我们注重把生态建设与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湿地保护、草原“三化”治理、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人工造林和生态移民等重大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五)认真研究生态经济政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目前全国而言,生态经济政策体系相对滞后,我省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努力以科学的政策引领和规范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当务之急是研究建立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如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生态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完善与生态经济相关的统计报表制度。支持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要把发展生态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并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并精心组织,大力实施,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走循环发展之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保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关键时机,我省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补偿的关注和认识,推动生态补偿在法律、财政制度、税费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突破和改革。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部门联系、上下联动的综合机制,共同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要开展全省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系统研究,明确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环境税费政策制订和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体制;生态保护的市场化政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补偿机制等。如我省的甘南州是黄河与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国家为甘南草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建立流域生态经济价值补偿机制,对长江、黄河中下游用水大户征收资源调节费,由国家定向用于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建设等。同时,加大对生态建设补偿政策的评估,积极促进我省生态补偿的政策研究与实践发展。

  (七)要把生态保护建设与加强法治相结合,走依法保护之路。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在此条件下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不仅要解决开发问题,而且要解决好经济秩序、生态秩序、社会秩序的相互协调问题,迫切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要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使法律在执行中“不变形、不走样、不落空”。要加强对全社会的环境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环境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建设,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把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生态、制止乱砍乱伐、禁止向西部转移污染等通过法律形成固定下来,明确西部开发中一些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方针,通过加强立法达到保护和改善甘肃生态环境的目的。要重视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配齐编制,配强人员、设备等,确保执法工作规范、有力、廉洁、高效的进行,把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竭力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合理开发保驾护航。

  本文标题:甘肃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2)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huanbao/1707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huanbao/17073.html

标签:甘肃生态环境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