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北部农牧界线的变迁(5)
10 世纪 开始,契丹就将战争俘掠来的汉人和灭渤海国迫迁来的渤海人,安置在西拉 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农耕,使这块草原地带初次有了种植业,以后又向 北推向克鲁伦河和呼伦贝尔草原,形成了传统农耕区外的半农半收区。金代 继承了这种局面,并将种植业发展到洮儿河、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大 兴安岭则成为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之间天然的农牧分界线。 元代蒙古族入居中原,将所占北方不少农田返耕还牧。不过也有新辟的 农耕地,如将屯田推进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一带。但与牧区交错, 分布零星。
明初开疆拓土,在大同、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开平(今内 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等开置屯田,设立卫所。永乐、宣德以后,鞑靼、 瓦刺、兀良哈逐渐占领了今长城以外地区,明朝卫所或废或撤,随即修筑了 边墙。边墙以外,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均已 十分发育,无法进行农耕。明代沿边各卫所官员招引边民于边墙外开垦营利, 农耕线逐北推至界外,但远者不过七八十里,近者二三十里,所以边墙实际 上是当时的农牧分界线。 清代统一长城内外,初年规定边墙外 25 公里为禁留地,是汉、蒙古两族 的分界线。康熙年间准许蒙古王公和内地汉民合伙种地,蒙古境内开始发展 种植业。
后来去口外垦地的汉民日众,引起清政府忧虑,遂每年由户部发放 准垦凭证,以便控制汉民进入蒙古草原。雍正年间募民于边外垦种,规定春 往冬归,不许移家占籍,但所耕范围有限,不出边外 25 公里地。乾隆以后内 地贫民出边墙垦种者日众,难以控制。此外,山东贫民往往出山海关或渡海 至辽东,然后奔向松花江、嫩江流域。河北人从长城要隘奔向口外东蒙古地 区,山西人出杀虎口走河套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带,陇右农民往往去银川 平原。
总之,清中叶以来,由于汉人的进入,农耕区向四周扩展。但毕竟还 是插花地,尚未改变整个草原地区的景观。顺治年间在东北地区所修筑的柳 条边(老边)和康熙年间所修筑的新边,除了保护长白山区“龙兴之地”外, 老边的西段和新边还是盛京、宁古塔和蒙古的分界线,实际上也是东北地区 的农牧分界线。此线以西为蒙古游牧区,受蒙古王公管辖;此线以东是受盛 京、宁古塔将军管理的农业区。 清末光绪年间开始,进入后套地区的晋、冀、察、绥及陕北饥民日增。 清政府也在河套一带推行“开放蒙荒”、“移民实边”的政策,兴办垦务。 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督办蒙旗垦务大臣,在绥远设垦务总局,在包头设 分局,对伊盟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垦,后套一带的可耕地也全被开垦。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北部农牧界线的变迁(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1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1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1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