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2)
高原是中国主要地震区。进入 20 世纪以来已发生过 6 次 8 级以上的大 地震。高原又是中国强烈的地热区,特别是在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一带水热爆炸、间歇喷泉、沸泉及温泉广泛分布,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 水文、气候与动植物高原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 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 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水力资源丰富,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大河谷地深邃险峻;高原内部 河网稀疏,季流河居多。高原上湖泊总面积约 3.2 万平方公里,尤以藏北内 流区的湖泊面积大,数量多。因气候趋干,许多湖泊退缩,形成宽坦的湖滨 平原,各湖盆之间多为低缓山丘相隔,地形开阔。除少数淡水湖及纳木错、 色林错等较大的咸水湖外,多数湖泊因长期缺乏充足水源补给和湖水蒸发浓 缩,已演化为高矿化盐湖,甚至成干涸盐沼,蕴藏有丰富多样的矿盐。
随高原继续隆起及其气候进一步变冷趋干,湖泊退缩的趋势有增无减。 青藏高原占据了大气圈中对流层厚度的一半左右。冬季受西风急流控 制,风大而干燥;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较深,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总特点是气温低,年较差大,太阳辐射与日照充足,并为世界年雹日数最多(那曲、理塘一带年雹日数 20 或 30 天以上)、多雹区范围最大的地区。高原下 垫面相对于高原四周的自由大气来说是个热源,这一因素使青藏高原的农业 种植上限及森林植被分布的高度均较同纬度的其他山地高出约千米,使它成 为世界上最高的农业活动地域和森林分布区。在纬度和地势双重影响下,高 原各地年均温由东南部的 20℃以上递降至西北部的-6℃以下。
受多重高山 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地由 2000 多毫米渐减至 50 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 中西段北侧为雨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600 毫米。 与上述水热条件相联系,高原东南部天然森林茂密,有储量丰富的各类 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极繁多,发育着类型众多的酸性的森林土壤, 土壤表层腐殖质积累过程、原生矿物风化作用及淋溶作用等均较强烈;其余 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多年生中生或旱生的灌丛与草本,拥有广袤的天然牧场, 但动植物种类较简单贫乏。发育着碱性的草原土壤和漠境土壤,生物、化学 作用相对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砂砾含量较多、淋溶作用弱。上述这 些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青藏高原上宜林地域偏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和横断山 脉一带,适宜种植业活动的地域局限于东部和南部海拔较低、气候较温暖的 湖盆宽谷地段、而大部分高寒地区则除部分可供放牧利用外,大多为荒野之 域。
本文标题:青藏高原(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9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970.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9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