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4)
水土流失及其改造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27 万平方公里,其中最严重流失面积有11 万平方公里。高原大部分侵蚀模数在4000 吨/平方公里,窟野河神木至温家川区间达3.57 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泥沙约16 亿吨,年最大输沙量39.1 亿吨(1933),90%来自黄土高原。水流平均含沙量37.6 千克/立方米,最大达666 千克/立方米(1971年7 月27 日),黄甫川曾出现过1570 千克/立方米的高含沙水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设立了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结历代劳动人民水土保持的经验,根据土壤侵蚀特点和沟道的输沙特性,创造出许多有效的办法。水土保持的方针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具体措施有:①植树造林和种草。在牧荒地、陡坡和退耕的农耕地以及部分支沟里,种植洋槐、柠条等乔灌木,苜蓿和草木樨为主的草类,增加植被,固结土壤,减弱暴雨冲刷,并能提供饲料、燃料和绿肥。②水平梯田。将部分小于25 度斜坡的沟间地和沟谷的坡地修成水平的台阶式田块,以便保水、保土和保肥。如韭园沟1964 年7 月5 日一次降雨129.1毫米,水平梯田的冲刷量较邻近坡地减少98%。③淤地坝。在干沟和支沟修筑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土坝,形成坝系,拦蓄径流和泥沙,使荒沟变良田。因沟道的侵蚀基面抬高,从而减少和制止沟谷两侧陡坡悬崖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据韭园沟18 年的观测,沟道出口的年输沙量比治理前平均减少55%,其中坡面治理减少9%,317 座淤地坝减少46%。④引洪淤灌。利用小流量高含沙的特性,修建引洪渠道,将坡面和沟道的洪水和泥沙输送到地形平坦的河滩地和阶地上淤积,既减少输入河流的沙量,又可利用泥沙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
到1990 年底,黄土高原上已建立起8 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总面积占高原耕种面积的1/4,但粮食产量却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60%。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29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