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湖北省(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发展简史

  湖北春秋战国时属楚,汉置江夏、南郡二郡,三国分属魏吴,晋置荆州,唐分属淮南、山南二道,宋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及京西路,湖北之名始此。元大部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析置湖北省,沿用至今。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在黄陂县还发现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战国时,今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同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同为中国文化发祥地,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 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南阳—襄阳驿道,联系密切,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出现垸田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有余粮输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并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 年京汉铁路和1918 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
  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全省人口5396.9210 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0 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 倍以上。分布不均,若以丹江口—南漳—枝城连线为界,西部土地面积占全省42%,而人口仅占全省19%;东部土地面积占全省58%,而人口则占81%。孝感和荆州两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08 人和340 人。全省市镇人口占全省人口28.91%,略高于全国(26.23%)水平。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43个民族。汉族占全省总人口96.28%,各少数民族占3.72%。其中以土家族最多,占全省总人口3.11%;苗族次之,占全省总人口0.37%;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区。

  经济概况
  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全省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约略相等,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农业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粮食商品率高。

  ①耕作业以水稻、小麦为主,又以水稻所占比重大。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近1/2,产量占2/3,以江汉平原、鄂中丘陵为最主要产区,江汉平原为重点商品粮基地。全省旱地冬种小麦普遍,水田冬种小麦比率也较高;前者盛行于鄂北岗地,后者盛行于鄂东一带。杂粮主要产于鄂西山区。

  ②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次为麻类、烟草、药材等。湖北向来是中国重点产棉省之一,棉田面积约占中国10%,产量占全国11~15%,其总产与单产均居中国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于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3 棉区,以江汉棉区最重要,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天门、仙桃2 市棉田面积最大,天门市是中国第1 个棉花总产量超过百万担的县市。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以芝麻最重要,产量居中国第2 位。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地区。襄阳县是中国芝麻种植面积最大县之一。油菜多分布在鄂东丘陵和江汉平原,20 世纪70 年代后,已成为全省分布面积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产地,产量约占油料作物总产量一半。花生以鄂东丘陵地区为主,种植面积较为稳定。茶叶种植面积较广,产量居中国第7 位,蒲圻市为中国重点产茶县市之一。

  本文标题:湖北省(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17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178.html

标签:湖北省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