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贵州省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贵州省(Guizhou Sheng)
  位于中国西南部。简称黔、贵。北邻四川,南接广西,东界湖南,西连云南,介于北纬24°30′~29°13′,东经103°31′~109°30′。东西长570 公里,南北宽510 公里,面积17.61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3239.1066 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31.48%。辖4 地区、3自治州、2 地级市、7 县级市、59 县、11 自治县、3 县级特区。省会贵阳市。

  自然条件

  地质
  贵州省地质构造上主要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皱带,西北与四川台拗相接,东、南分别向江南台隆和华南褶皱系过渡。元古代浅变质岩系构成其基底,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形成其盖层,经燕山运动使白垩系以前的整个沉积盖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由于盖层沉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厚度大,出露广,成为贵州喀斯特化高原形成的基础,加之褶皱断裂发育,存在着不同规模、不同构造形态和展布方向的构造体系以及晚近以来新构造大面积、大幅度的隆升,而使贵州成为高原山区,且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上各具不同地貌类型,地貌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

  地貌与水文
  省境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分,系高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间的亚热带喀斯特化高原,地势由西部海拔2400 米以上降到中部1400~1200 米和东部的800~500 米,呈梯级状大斜坡,再由中部向南、北倾斜降低。因而乌江、北盘江、清水江、都柳江、涟江等水系由西、中部向北、东、南呈帚状分流。高原平均海拔虽仅1100米左右,但却分布有高达1500~2500 米以上的山脉,如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及横亘东南部的苗岭。这些山脉顺应新、老地质构造分布,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见贵州高原)。

  贵州地貌不仅起伏大、切割强、相对高度常达300~700 米,而且喀斯特广泛发育,地貌类型复杂,除有不同成因、组成物质的山地、丘陵、山原、丘原、高原、台地和盆地外,由于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因而诸如漏斗、落水洞、竖井、溶蚀洼地、盲谷、暗河、伏流、天生桥、溶洞、喀斯特湖、潭等分布普遍,峰林、峰丛地貌发育典型。

  其次,贵州具有高原峡谷型地貌结构特征,导致水土资源分布上的不平衡。高原面为河流上游,谷宽流缓,地形较平坦,土层厚,田水高差小,耕地集中连片,但水量常不足。山地峡谷区是河流中、下游,坡降大,谷窄流急,水资源丰富,但地形起伏,田高水低,耕地分散,利用不便,农业呈“立体”布局。

  气候
  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4~16℃,最冷月1 月均温多不低于5℃,最热月7 月多在25℃以下。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 毫米,热量较充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 天以上,且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生长。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的明显变化,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因雨日多达160 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 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故有“天无三日睛”之谚,对喜光作物不利。又因雨量月变率大,也会出现干旱。此外,还有春夏的冰雹、“秋风”低温等不利于农业的灾害性天气。

  土壤与动植物
  贵州土壤、植被以地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为主,并与喀斯特发育区的石灰岩植被和黄色、黑色石灰土呈复域分布,土壤、植物和动物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在区系成分上的混杂性。如植被从东到西由湿性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马尾松林过度为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动物由华中、华南区系向西南区系过渡。植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交错,落叶、阔叶混交,动物东洋种区杂以古北种属,亚热带种属混有更喜热性的种属及温带广布种。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上限由东向西升高,反映了贵州区域自然景双的复杂性。

  此外,1551 属近6000 多种维管束植物及336 属699 种脊椎动物,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指示了适宜发展农作物的生境。全球15 种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中,13 种在省境都有大量分布。于震旦、寒武、泥盆纪及石炭、二叠纪等时期形成了磷、汞、铝土、锰、煤及铁等矿床;锑、锌、铅等热液矿床则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省境已探明储量的74 种矿产中有38 种名列全国前10位。黔西南已发现大型金矿床和冰洲石巨晶群体。此外,省境还发现多处优质矿泉。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贵州省属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包括5 个亚区:南部低山盆谷亚区贵州南部海拔约500~900 米地区。以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热量丰富,基本无霜,年可三熟。东部山地丘陵亚区贵州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区。热量足,降水丰富,农作物年可二至三熟,为省内主要林区。西部高原中山峡谷业区西部高原山地海拔1800~2600 米地区。威宁一带高原面保存良好,地形平缓,牧草茂盛,为省内温凉气候区。中部丘原亚区贵州高原的主体。海拔1000~1400 米,高原面上丘陵与盆地(俗称坝子)广布。除少数峡谷外,土层较厚,黄壤、黑色和黄色石灰土发育典型。终年温暖湿润。北部中山峡谷亚区地势上为高原斜坡,地形起伏大,均以山原和中、低山为主,其间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山间河谷盆地。由于地形相对高差大,因而气候、土壤、植被皆有垂直分布现象,河流也多深切成峡谷,比降大,多滩、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简史

  贵州是中国多民族省份之一。秦以前,境内散居史书所称“南夷”的部族与部族联盟。当时,中原人对之习惯称国(大者)或邑(小者),其中以牂牁国最大。牂牁国衰裂后,夜郎国兴起。夜郎开始步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衣耕社会。秦时,派常頞在夜郎区域开五尺道,修驿站,置夜郎、且兰等五县。今省境分属黔中、象、巴、蜀诸郡。汉武帝时,各部族纷纷去国号而归附汉朝。夜郎境内置牂牁郡,领十七县,进行戍边屯垦,又募豪民入黔垦殖。三国时,诸葛亮经营“南中”,“夷汉粗安”。晋代以后,黔西地区隶属彝族奴隶制的罗殿王国管辖。罗殿王国的兴起促进了黔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唐时,置黔中道,领有经制州十,大羁縻州六,小羁縻州数十。“羁縻州”系由土著民族首领代管,在政治上受中央封建王朝控制,经济上有一定独立自主权的地方民族政权。唐代已开始栽培茶树、油桐和漆树。宋时正式以“贵州”为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唐、宋时,军屯和民屯交织进行,入黔汉人渐增,农垦事业日盛。屯垦范围沿以下移民路线迅速扩展:一是溯沅江而上进入黔东;二是溯乌江进入黔东北;三是沿赤水、綦江河谷进入黔北;四是沿四川永宁河谷进入黔西北。元时,今省境分别隶属湖广、四川、云南行中书省。明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明永乐十一年(1413),正式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为贵州建省之始。清雍正五年(1727),又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属县,广西红水河以北之地(今安龙、贞丰两县)和荔波县;湖广之平溪(今玉屏)、天柱之地划入贵州,基本形成了今贵州省疆域。明、清以来,全省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开发速度加快,垦殖范围扩大。鸦片战争后全省普遍种植“罂粟”,以致粮食不敷自给,而蔗糖、茶叶、桐油、茶油、生漆、艾粉、五棓子等农、林产品生产则日趋商品化;农村家庭手工业与耕作业的分离,近代小型采炼汞、铁、锑、铅、锌等矿业的兴办,促进封建性城市开始向工商业城市转化。贵阳、安顺、遵义成为织布中心;遵义、正安、绥阳、赤水为缫丝业中心。随川黔、湘黔、黔桂、滇黔公路相继修通,长江下游和沿海一带的纺织、卷烟、机械等工厂的迁入,促进省内棉花、苎麻、烤烟、茶叶等的大面积种植。贵阳、遵义、安顺成为省内三大经济中心。抗战胜利后,随工厂东迁和美货倾销,贵州经济迅速衰落。直至20 世纪50 年代前夕,贵州的经济仍属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人文概况

  人口
  贵州开发较晚,自明清以来人口方有显著增加。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人口增长较快。60 年代中期,外省迁入的厂矿较多,因而人口增长更快,1964 年全省人口达1714.55 万人,到1982 年已达2855.29 万人,比1949 年增长了一倍,年均递增2.15%,高于全国人口平均递增速度。1990 年全省人口3239.1066 万,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8.93%,城镇人口增长也快。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84 人。省境中部、北部和西北部人口较密;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广人稀,少数民族比重较大。贵阳、安顺、六枝、普定和毕节的山间盆地、河谷坝子区,每平方公里为250~300 人,人口最密;修文、清镇、黔西、织金、遵义、仁怀、凯里、玉屏、思南等河谷、丘陵地区,每平方公里200~250 人;黔南、黔东南山区每平方公里在百人以下,人口密度最低;其余地区人口密度在100~200 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与农业开垦历史早晚和移民路线密切相关。近代伴随交通和工矿业的发展,人口向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都匀、凯里等交通沿线城市集中。

  民族贵州是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土家等,1990 年人口1123.6546 万,占全省总人口31.48%。省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乌江以南地区,具有居住分散,分布面广,多杂居或小聚居的特点。苗族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近32.81%,以黔东南、黔南的苗岭山脉、清水江流域较集中;布依族占22.05%,主要分布于黔南、黔西南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涟江流域;侗族占12.46%,主要聚居于黔东南天柱至从江一带;壮、瑶族分布于黔桂交界地区;彝族分布于黔西的威宁、赫章、水城、毕节等地;回族集中于威宁、普安、兴仁、安顺、贵阳等市镇;水族集中于黔南三都自治县及与独山、都匀相邻地区;仡佬、满、白族、土家族与汉族的居住区无大差别。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一倍多,年均递增2.33%,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增长速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经济概况
  贵州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但由于开发较晚,交通闭塞,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全省以农业为主,基本无现代工业,生产落后。50 年代以来,现代工业有相当发展,尤以煤炭、电力、有色冶金、机械和卷烟等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菜、烤烟和茶叶的产区。

  农业贵州农业自然条件多样,利于大农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体,林收副渔近年虽有所发展,但其所占比重仍较低,发展潜力很大。

  全省耕地约有186.25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57%。土地垦殖利用程度一般北部高于南部,河谷平坝区高于丘陵山区。如开发较早的贵阳、安顺、遵义、毕节等地及赤水河谷、乌江河各地带,垦殖指数在30%以上;开发较晚的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山区,垦殖指数最低,平均在10%以下;其余地区垦殖指数约为10~20%。耕地中,58%为旱地,42%为水田。水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渐减:旱地的分布则恰相反。故省境东南部为稻作区,西北部为旱作区,中部为水旱兼作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实行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制,低热河谷年可三熟,“高寒”山区为一年一熟制。
  ①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以水稻、玉米居多,冬小麦、甘薯、马铃薯次之。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左右,而产量却约占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多属中晚熟单季稻,主要分布于黔中盆地和黔东河谷坝子,而双季稻只适于低热河谷种植。一般海拔1400米以下地区普遍种植籼稻;1400 米以上地区多种植粳稻;海拔1200 米以下地区则适宜推广杂交稻。玉米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9%,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30%以上,主要分布于省境西半部山区,多与豆类套种。小麦是50 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夏粮作物,播种面积较50 年代初期增长7 倍,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10%。甘薯分布于黔北、黔东北地区。马铃薯多分布于黔西北“高寒”山区和黔中温凉山区。威宁是全省马铃薯良种基地。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9.3%左右,以油菜、烟草最重要。其他有甘蔗、甜菜、苎麻、黄红麻、棉花及蚕桑、茶叶等。油菜为全省主要食用油料作物,种植普遍,以黔中、黔北和黔东北种植最多,油菜籽产量曾居全国前列,是全国主要油菜籽产地之一。烤烟种植遍及全省65县市,但以黔中和黔西为集中,产量比20 世纪50 年代增长21.8 倍,以烟质优良著称,是全国四大烤烟产区之一。甘蔗主产于南、北盘江流域和赤水河谷一带,而甜菜则集中于威宁地区。苎麻主要分布于黔南平塘、荔波、独山和黔北的遵义、务川等地。植茶历史悠久,分布广,茶质优异。茶园面积较50 年代初扩大20 多倍,产量增长5.5 倍。以湄潭、遵义、道真、安顺、开阳、贵定、都匀等地面积较大,产量较多,所产云雾茶、坪香茶、苔茶、毛尖、“黔红”和“黔绿”等均为上品。

  ③贵州有林地221.98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6%。主要分布于清水江、都柳江、红水河和赤水河流域及梵净山区,以产杉、松为主。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杉木蓄积量较大,是中国著名杉木林基地之一。锦屏的杉木驰名全国。

  经济林种类多,以产栓皮、生漆、杜仲、五棓子、桐油、乌桕油、棕片等林产品和药材著称,产量多居全国前列。此外,还盛产亚热带、温带水果,以威宁黄梨、苹果,兴义大红袍橘,赤水河谷夏橙、川橘,惠水金钱橘等品质较好。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谷地产芭蕉、香蕉、荔枝。黔西北、黔北山区产核桃、板栗等干果。贵州放养柞蚕已有200 多年历史,适于放养的柞坡达5.5 万余公顷,尤以遵义、正安一带山区为重要,是中国四大柞蚕产地之一。

  ④贵州宜牧草山草坡面积达428.66 万公顷,草场资源丰富。牧草种类多,草质好,再生性强,单位产草量高,全年皆可放牧,人工饲草和农副产品亦丰。畜牧业以农区圈养为主,牧区放养比重仍较小。大牲畜以牛、马为主;小牲畜以生猪居多。其中,黄牛多分布于黔西北旱作区,水牛则分布于黔东南稻作区,马以黔西南、黔西北交通不便的山区饲养较多,是山区重要交通工具。生猪饲养遍及全省,畜产品肠衣、猪鬃为重要出口物资;山羊多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西北的石灰岩山地;绵羊则分布于黔西的威宁、盘县、水城等“高寒”山区。

  ⑤淡水渔业基础差,水平低,河、湖、塘、库等淡水水面均有待充分利用。农业区全省农业地域差异明显:
  ①黔中区耕作水平较高,经济作物比重大,是省内商品粮食、油菜、烤烟、茶叶、水果和城郊蔬菜、乳、肉、禽生产基地。
  ②黔东北区以水稻、甘薯为主,养猪业发达。油菜、花生和油桐、油茶、乌桕分布广,产量大,是省内商品油料基地。
  ③黔东南区耕作单一,以水稻为主,兼营养牛业。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方杉木用材林基地之一。

  ④娄山以北的黔北区,山高谷深,农业垂直差异大。楠竹、杉、松、柏和油桐、乌桕、漆、杜仲、桑、柞等经济林比重大,是省内重要林业基地。⑤苗岭以南的黔南区,山地草场广阔,养牛业发展潜力大。⑥黔西北区以玉米、马铃薯等旱粮为主,烤烟、甜菜和生漆、核桃产量大。绵羊、山羊、马、黄牛、猪饲养业发达,是省内著名畜牧区。⑦黔西南区人少地多,土地、热量资源丰富,垂直差异大,是省内甘蔗、芭蕉、柑橘等水果生产基地。工业贵州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落后。1949 年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8%,至1990 年已占60.91%。其中,尤以重工业发展最快,1949年其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6%,到1990 年已上升为34.68%。目前,全省已建成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建材、电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部门,成为中国战略后方的重要基地之一。

  ①重工业主要有煤炭、电力、有色冶金、化学、机械制造等部门。煤炭品种齐全而分布广,是贵州重要动力资源,储量居中国第4 位。其中,六盘水市年产原煤达1000 万吨以上,为中国南方地区煤炭基地。贵阳、安顺等地也有规模较大的采煤工业。纳(雍)织(金)煤田正在开发中。冶金工业以汞、铝、铅、锌、锑等的采炼为主。省境黄金主产地黔西南地区为中国的“黄金金三角”之一。贵州汞矿储量大、品位高、产量大,居中国首位,其采炼以铜仁万山规模最大。铝土矿集中分布于修文、清镇及遵义、开阳、贵阳、织金一带,品位高,储量居中国第3 位。贵阳市郊白云镇建有大型炼铝工业。铅、锌、锑矿的采炼主要分布于赫章、晴隆、普安、独山等县。贵阳、水城、遵义等地建有中型钢铁工业和铁合金工业。磷、石灰石、黄铁矿等化工原料分布较广,其中磷矿储量居中国第2 位。开阳、瓮安、福泉是中国磷矿石生产基地之一。以化肥、有机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初具规模,主要分布于贵阳、遵义、清镇、都匀、赤水等地。机械工业以矿山、农业、运输机械,机床和锻压设备,电工仪表,电子和光学仪器等为主,主要集中于贵阳、遵义、都匀、凯里、安顺、惠水、息烽等地。衣机修配遍及全省各地。电力工业除贵阳、清镇、水城、遵义、都匀等地建有大中型火电厂外,猫跳河上建有6 个梯级水电站,乌江渡大型水电站也已竣工发电,南盘江上天生桥大型水电站则正在兴建中,农村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省内电网已和四川、云南电网相联,组成了西南电力网,每年有大量电能输出。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分布于贵阳、遵义、水城等地。

  ②轻工业以卷烟、酿酒、纺织、造纸为主,制糖、日用化工、小五金、皮革、塑料等工业也相应建立。卷烟工业除贵阳、贵定、平坝建有复烤、卷烟厂外,遵义、毕节、黄平等地也新建了一批卷烟工业。酿酒工业分布普遍,质量较好。其中,仁怀的茅台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遵义的董酒、贵阳的茨梨酒也深受国内外欢迎。纺织工业有棉、麻、丝、化纤的纺织与印染。遵义是丝织中心,都匀是麻织中心,贵阳、清镇是棉、化纤纺织和印染中心;凯里纺织厂正在建设中。制糖工业分布于南北盘江和亦水河流域甘蔗区。兴义的巴结、贞丰的白层、习水的土城、望谟的城关都建有机制糖厂。威宁建有机械甜菜糖厂。此外传统的手工艺品以玉屏的萧笛、大方的漆器、安顺的蜡染、威宁和安顺的地毯、贵阳的木刻等较著名。

  交通运输全省地形崎岖,古代交通全靠驿道。1927 年始建公路。到1949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900 公里,河道木船通航里程仅千余公里,铁路则仅有黔桂线至独山一段。广大地区运输多靠人背马驮,交通十分落后。

  ①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贵州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川黔、黔桂、湘黔、贵昆等铁路干线为骨干的交通运输网。铁路通车里程已达1396 公里,为1949 年的9 倍。铁路货运量约占全省货运量的近40%,货物周转量则占全省货物周转总量的91.82%。为提高运输能力,川黔铁路南段已实现电气化,贵昆线正进行电气化改造。贵阳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铁路交通枢纽。
  ②公路运输以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等为中心,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 万多公里,省境所有县、区和90%的乡均通公路。由贵阳至黄果树风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长137 公里已建成通车。
  ③通过对河道的整治,内河航运也有所发展,通航里程已达1812余公里。乌江航道在文家店以下可通小机动船,思南以下可通汽轮、拖轮。赤水河大渡口以下可通木船,赤水以下可通机动拖轮。清水江、都柳江中下游可通木船,洪水期可通机动拖轮。省内河道由于滩多水急,运量较小,一般只担负沿江一带的木材、林副产品、化肥、煤炭和百货的运输。
  ④航空运输从贵阳可通往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广州、重庆、成都、昆明等大城市。


  本文标题:贵州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07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071.html

    标签:贵州省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