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4)
发展简史
甘肃陇中的泾、渭上游诸河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与华夏文化摇篮。省境早属禹域雍、梁之地。春秋战国时,陇中为诸戎所据,河西分由匈奴、月氏、乌孙诸族占领。泾、渭河谷的秦国与羌戎杂居。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灭义渠、狄戎后,在陇中设置陇西郡与北地郡、秦代渭河上游今秦安一带和泾河流域今泾川、宁县等地农业有较大发展,其他地区仍多以经营畜牧业为主。汉武帝时,由陇西、北地二郡分置天水、安定、武都三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于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走廊。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又分置金城郡,因而有河西五郡之称,俱属凉州部,后汉亦称凉州,治陇县。西汉时期在河西地区实行军屯和民屯,兴修水利,传入中原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农业和养马业均得到发展,河西遂成为“仓廪丰足,牛马布野”和“民庶殷富”的地区。这一时期,由于陇东地区大量移民,大片草原和森林逐步辟为耕地。总之,今省境于汉代分属凉州、朔方及益州,共计11 郡92 县(道),为省境有统一政区的开始和郡、县(道)最多的时期。
至三国魏时,在陇右分置秦州,故称甘肃为秦凉之地。晋永嘉之乱以后,分为西秦五凉。隋唐以前,兰州曾是中国通向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交通要地。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自长安经省境东部到凉州武威进入河西走廊,其形成和畅通,促进了甘肃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隋统一全国以后,“丝绸之路”又出现商旅不绝的盛况。武威的经济、文化随之发达,并成为国际贸易城市,而敦煌则成为中西交通的门户,经济、文化更趋繁荣昌盛。唐贞观元年(627)中国划分为十道,省境陇东的泾、宁、庆、陇四川属关内道;陇南的成、文二州属山南道;陇西、河西及甘南均属陇右道,即为甘肃简称“陇右”之始。整个隋唐时期,河西农田水利和屯垦再度兴盛,农业发达,积粮甚多。渭水上游和陇南继续得到开发,森林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历史上陇东曾为重要的牧区,唐以后陇东农业日趋发达。宋初省境属陕西路,后分置秦凤路(1072),兼属永兴军路;朔方、河西之地皆属西夏。北宋以后,陇东已成为稳定的农耕地区。
元初省境尚属陕西省,1281 年分置甘肃行省,省会张掖,领有河西及河湟、宁夏等地,河东大部仍属陕西省。明废甘肃省,属陕西布政使司及陕西行都司(河西),领诸卫所。明代,于庆阳、平凉、巩昌、临洮等老农业区设府,在边陲新农业区设卫,以屯养军,执行安置流民和移民垦种政策。同时,在酒泉、张掖、临泽、山丹等地大兴水利和移民,继续重视河西的开发,促进了甘肃农业的发展。明代以后,随海上交通发展,“丝绸之路”逐步被取代,加之连年战乱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甘肃经济日渐衰落。清代,于甘肃又继续垦荒兴屯,农业人口随之大增。清康熙五年(1666)改名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甘肃领九府,六直隶州。此后,到19 世纪70 年代,甘肃近代工业开始萌芽,但其发展极其缓慢。清光绪十年(1884),由甘肃分出新疆省。1928 年又分出青海、宁夏二省。1954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至1958 年,甘、宁二次分省,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 年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由内蒙古自治区划归甘肃省辖,至1976年上述两旗复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5 年以来,因省境内特有矿产的开采和冶炼而新兴的城市,有白银(铜)、金昌市(镍)、嘉峪关市(钢铁)、玉门市(石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102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