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传统的宗教节日(7)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4-1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小乘佛教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二世纪,印度佛教分出“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教派,他们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后来作为佛教教派的专用名词,已不再含有贬意。大约为在公元6至8世纪,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除了傣、布朗、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外,部分阿昌族和佤族地区也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族)、开门节(傣族)、豪瓦萨(布朗族关门节)、奥瓦萨(布朗族开门节)等等。

  著名的泼水节,流行于滇西和滇南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地区。每年农历清明节前后举行,此时也正是傣历的新年。一般认为此节日起源于印度,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由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而来。故又称“浴佛节”。它大约随小乘佛教的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等地区。一般举行三到四天,第一天是除夕,第三或四天为元旦,中间的一至二天为“空日”。节日开始,妇女们要清扫竹楼、街道,清洗家具、衣物等。青年们采摘野花到佛寺献佛,并堆沙造塔几座,围坐听佛爷念经。中午,将一尊佛像置于院内,担清水浴佛。佛寺礼毕,青年们和男女老幼四出互相泼水为戏,表示祝福。不少人被泼得全身透湿,但却十分高兴,认为能够吉祥如意。各家要制作传统的“毫咯素”(糯米粉加红糖及一种叫咯素的香花,用芭蕉叶包成小包,蒸食)、“毫火”(用蒸熟的糯饭舂烂,加红糖,制成圆片,晒干后用火烤或油炸而食)、烤鱼、青苔菜和饵等民族风味食品。此外还有赛龙船、青年男女间丢包、放火花、放高升(长竹竿顶端缚以装有火药的竹筒,点燃后飞升天空)、放孔明灯(用宣纸糊成长圆形灯,高约六米,直径二米,下留小孔,以热烟熏孔,并点燃缚在孔上的沾油布团,产生热力使其上升,如明灯悬空)等活动。人们在铓锣、象脚鼓的伴奏下,尽情歌舞。孔雀舞、篾帽舞等优美动人。活动场所附近就是赶摆(赶圩)之地,各种食物及日用品一应俱全。
  德昂族过泼水节时,男青年将自己编织的竹篮,在节日前送给中意的姑娘。在节日时,姑娘背的就是这个竹篮,表示她已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节日的第一天,又叶“采花日”,人们身着盛装,敲铓锣、象脚鼓上山采花,傍晚回村。回村后互赠鲜花,以示友好、吉祥,入夜则欢聚歌舞。次日为泼水高潮,姑娘头插鲜花,各家以米粑、幡旗、桂香、蜡条送往佛寺供奉。人们围塔聆听佛爷念经。浴佛仪式后,人群以象脚鼓为前导,到泉边河旁,热烈泼水。文泼者用花枝沾上舀在勺中的净水,轻洒于对方背上,并为之祝福,被泼者高兴地接受。武泼者则互相追逐,以大量的水泼向对方,被泼者可以躲闪。第三天为节日尾声,青年男女在泼水之余,找意中人谈情说爱,追求异性的垂青。

  阿昌族泼水节,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桑建为椎栗树神之名,他曾战胜恶魔,为人们带来幸福。所以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过泼水节之时,青年男子都要聚集上山采集椎栗树花。回来时,村内妇女听见象脚鼓声,都到村外迎接,小伙子将花束赠给姑娘,姑娘则回赠以刚刚打制的粑粑。食完后一起歌舞回村,将采来的花束一圈圈地扎在事先准备的竹竿上,成为花塔,或制成花轿,大家围着歌舞,直到深夜。第二、三天,主要浇花,男子敲击象脚鼓与锣等,扛四色旗走在前面,姑娘排成长队到河里挑清水回来浇泼花塔、花轿及轿中佛像。第四天为节日高潮,先请村内50岁以上妇人依年龄排成一队,由姑娘将清水泼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所持的汗巾上,以示祝福长寿。然后未婚男女互泼,他们泼水时十分讲究礼节,同性别及年龄相差大的不能互泼。泼水前要用歌声询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后,由男方先泼,女方泼还,并互相祝福。对方不愿意时,不能强行泼洒。泼完后,有情人相约去草坡或山地对歌,尽兴而散。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的宗教节日(7)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0/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0/45.html

标签:中国宗教节日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