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幽,工程之最-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内。东南距省会城市 成都约 70 公里。名胜区面积 120 平方公里。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 平原,四周密林青翠,岁寒不凋,诸峰环绕,状若城郭,故名。主峰大面山 海拔 1300 米。以幽古闻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青城山为我国道教发 祥地之一,名胜古迹、文赋墨迹极为丰富。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 的伟大水利工程,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使川西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区 内有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山森林公园等景点。
一、青城山
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南 15 公里处,古称清城山,道书上称它为“洞天第五 宝仙九室之天”、“洞天福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东汉末 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这里设坛传道,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山上原有 宫观 70 余座,风景名胜 100 多处。现存古迹名胜尚有 30 多处。青城山的古 迹名胜主要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等。山 间古木参天,奇峰竞秀,桥横深涧,曲径通幽;游人或登临远眺,或观赏古 迹,或秀亭闲坐,或品茗小憩,或穿林跨涧,或入室登岩,入目皆景,涉足 成趣。 青城山主要宫观有:
1.天师洞,相传这里是张天师讲道之处,故名。洞 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临渊依崖,形势极险。庙建于隋代,现存建筑为清 代所修,主殿三皇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观内存 有许多历代石木碑刻。附近岩高谷深,溪水淙淙,有三岛石、掷笔槽等传说 与张天师有关的遗迹。
2.祖师殿,位于访宁桥附近,又名真武宫,建于唐代。 现殿为清代所修。面对白云溪,背倚轩辕峰,景极清幽。殿北有金鞭岩、轩 皇台等胜景。
3.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上。宫始建于晋,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 大殿里祀老君像。宫前山岩上有清代黄云鹄所书“天下第五名山”、“青城 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左右分别有鸳鸯井、麻姑池,宫后山顶有呼应亭。 附近有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的遗迹跑马坪、旗杆石、复仇谷、碓窝坪等。日 出、云海、圣灯是上清宫三大自然景色。
4.建福宫,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 也是终点。始建于唐代,称丈人观;宋代改名建福宫,现存为清代建筑。宫 内有委心亭、树木假山及壁画、楹联等文物。附近有梳妆楼等名胜。 青城山峰峦青翠,谷壑深幽,奇岩巍耸,水碧溪清,有“亦幽亦秀亦雄 亦奇”之誉。传说轩辕黄帝曾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因此青城山又称丈人山。 秀丽幽深的自然风光和宏伟的道教宫观,使青城山早就成了一处游览胜地。 历代的文人学士多来这里游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杜甫、岑 参、贾岛、陆游、范成大、杨升庵等人都在青城山留下了足迹。
二、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市约 59 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这里正当岷江出山口处,江水自山区泻入平原,流速骤减,易淤易决,给川 西平原带来严重的灾患。公元前 256 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吸取 前人治水经验,确定“引水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治水方式,后率领百姓兴 修了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成,消除了岷江水患,使川西平原受 灌溉之益,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 国”。都江堰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咀是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坝,若鱼口状,把岷江水分别导入内、外两条河道中:外江是岷江正 流,用以排泄洪水;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万顷良田。宝瓶口是 在玉垒山开凿的人工河道,是把岷江水引入川西平原的总水口,因形状如瓶 颈,故名。飞沙堰在鱼咀和宝瓶口之间,用来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当内江 水位过高时,洪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泄入外江。堰上还立有三个石人,用作测 量水位的标尺。整个工程的设计十分科学、严谨。建国后,对原工程进行了 维修加固,使原下降到 200 万亩的灌溉面积扩大到 800 万亩,并新建了外江 节制闸,改造旧渠,修建新渠,其面貌焕然一新。都江堰西望岷山雪岭,东 接川西平原,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这里名胜古迹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桥、玉垒山森林公园等。伏 龙观,在宝瓶口离堆北端,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有三重殿宇,内存李冰石 像。殿后最高处为观澜亭。二王庙,在玉垒山麓,面对都江堰,依山取势, 层层而上,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祀庙。安澜桥,俗称索桥,位于内、外 江分水处。宋代以前已有此桥,后毁于火,清代重修。结构独特,是一种西 南地区常见的悬桥,飞架江面,望若长龙。玉垒山森林公园,位于都江堰东 侧。由玉屏、翠屏、金龟、文笔诸峰组成,面积 400 余亩。园内自然植被丰 富,古建筑独特,景点众多。
一、青城山
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南 15 公里处,古称清城山,道书上称它为“洞天第五 宝仙九室之天”、“洞天福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东汉末 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这里设坛传道,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山上原有 宫观 70 余座,风景名胜 100 多处。现存古迹名胜尚有 30 多处。青城山的古 迹名胜主要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等。山 间古木参天,奇峰竞秀,桥横深涧,曲径通幽;游人或登临远眺,或观赏古 迹,或秀亭闲坐,或品茗小憩,或穿林跨涧,或入室登岩,入目皆景,涉足 成趣。 青城山主要宫观有:
1.天师洞,相传这里是张天师讲道之处,故名。洞 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临渊依崖,形势极险。庙建于隋代,现存建筑为清 代所修,主殿三皇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观内存 有许多历代石木碑刻。附近岩高谷深,溪水淙淙,有三岛石、掷笔槽等传说 与张天师有关的遗迹。
2.祖师殿,位于访宁桥附近,又名真武宫,建于唐代。 现殿为清代所修。面对白云溪,背倚轩辕峰,景极清幽。殿北有金鞭岩、轩 皇台等胜景。
3.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上。宫始建于晋,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 大殿里祀老君像。宫前山岩上有清代黄云鹄所书“天下第五名山”、“青城 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左右分别有鸳鸯井、麻姑池,宫后山顶有呼应亭。 附近有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的遗迹跑马坪、旗杆石、复仇谷、碓窝坪等。日 出、云海、圣灯是上清宫三大自然景色。
4.建福宫,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 也是终点。始建于唐代,称丈人观;宋代改名建福宫,现存为清代建筑。宫 内有委心亭、树木假山及壁画、楹联等文物。附近有梳妆楼等名胜。 青城山峰峦青翠,谷壑深幽,奇岩巍耸,水碧溪清,有“亦幽亦秀亦雄 亦奇”之誉。传说轩辕黄帝曾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因此青城山又称丈人山。 秀丽幽深的自然风光和宏伟的道教宫观,使青城山早就成了一处游览胜地。 历代的文人学士多来这里游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杜甫、岑 参、贾岛、陆游、范成大、杨升庵等人都在青城山留下了足迹。
二、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市约 59 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这里正当岷江出山口处,江水自山区泻入平原,流速骤减,易淤易决,给川 西平原带来严重的灾患。公元前 256 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吸取 前人治水经验,确定“引水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治水方式,后率领百姓兴 修了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成,消除了岷江水患,使川西平原受 灌溉之益,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 国”。都江堰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咀是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坝,若鱼口状,把岷江水分别导入内、外两条河道中:外江是岷江正 流,用以排泄洪水;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万顷良田。宝瓶口是 在玉垒山开凿的人工河道,是把岷江水引入川西平原的总水口,因形状如瓶 颈,故名。飞沙堰在鱼咀和宝瓶口之间,用来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当内江 水位过高时,洪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泄入外江。堰上还立有三个石人,用作测 量水位的标尺。整个工程的设计十分科学、严谨。建国后,对原工程进行了 维修加固,使原下降到 200 万亩的灌溉面积扩大到 800 万亩,并新建了外江 节制闸,改造旧渠,修建新渠,其面貌焕然一新。都江堰西望岷山雪岭,东 接川西平原,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这里名胜古迹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桥、玉垒山森林公园等。伏 龙观,在宝瓶口离堆北端,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有三重殿宇,内存李冰石 像。殿后最高处为观澜亭。二王庙,在玉垒山麓,面对都江堰,依山取势, 层层而上,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祀庙。安澜桥,俗称索桥,位于内、外 江分水处。宋代以前已有此桥,后毁于火,清代重修。结构独特,是一种西 南地区常见的悬桥,飞架江面,望若长龙。玉垒山森林公园,位于都江堰东 侧。由玉屏、翠屏、金龟、文笔诸峰组成,面积 400 余亩。园内自然植被丰 富,古建筑独特,景点众多。
本文标题:天下之幽,工程之最-青城山—都江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76/1424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76/1424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76/1424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76/1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