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作为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积极地参与了全球的水循环过程,同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自身通过不断地获得补给、产生径流而后排泄等环节,发生周而复始的运动,形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强度规模主要决定于补给与排泄这一对矛盾。如果补给充足、排泄畅通,地下水径流过程就强烈;如果补给来源充足,但排泄不畅,必然促使地下水位抬升,甚至溢出地表,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地表沼泽化。反之排泄通畅,但补给水源不足,迫使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逐渐减少,甚至形成枯竭,地下水循环受到抑制,以至中断。由此可见,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是决定地下水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是地下径流形成的基本因素,补给来源和排泄方式的不同,以及补给量和排泄量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到地下径流过程以及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
一、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补给按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补给、凝结水补给、来自其他含水层的补给以及人工补给等。
在以上各种补给来源中,凝结水的补给量有限,但对降水量稀少、昼夜温差大的沙漠干旱地区,凝结水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至于来自其他含水层的补给,则是发生在地下水内部的一种水量交换过程。所以从整体上说,地下水的主要来源,还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人工补给则随着人类活动日益扩展,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降水入渗补给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其补给的一般过程是:如雨前土壤相当干燥,则到达地面的降水先被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力所吸引,形成薄膜水,可称薄膜下渗。当土壤吸附的薄膜水达最大持水量时,继续下渗的雨水将被吸入细小的毛管孔隙,形成毛管悬着水,形成毛管下渗,当包气带土层中的结合水、毛管悬着水达到极限以后,后续的雨水将在重力作用下,通过静水压力的传递,不断而稳定地补给地下水。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方,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由此可见,降水的入渗过程是在分子力、毛管力以及重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而地下水自降水获得的补给量除了与降水本身的强度、降水总量等有关外,还与土层蓄水能力有关。只有降水入渗量超过土层的蓄水能力,多余的降水才能补给潜水。如土层的蓄水能力以W。表示,则
Wv=(Δ-hn)(Wm a x- Wo) (5-7)
式中,Δ为降雨前地下水埋深(米);hn为地下水面以上毛管水上升高度(米);Wm a x为田间持水率,以体积比计;Wo为土层雨前平均含水率。
对于一次降水,其入渗补给量Xr为:
Xr=P-Rr-(Δ- hn)(Wm a x- Wo) (5-8)
式中,P为降水量(毫米);R r为地表径流量(毫米)。
降水入渗补给量亦可根据降水入渗系数进行估算。所谓降水入渗系数,即是在同一面积上降水入渗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数。即a = Xr/P。
在有比较充足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情况下,a值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H为降水前井孔中的水柱高度(米);Hm a x为降水后井孔中最大水柱高度(米);Δh为降水前地下水位天然的平均降速(米/日);t为井孔水柱从H增高到Hm a x的时间(日);μ为土层的给水度;Pi为观测期间的降水量(米)。
a亦可采用经验数值。如根据北京水文地质一大队在北京西郊地下水均衡试验,得出如下降水入渗系数a值。
(二)地表水入渗补给
地表上的江河、湖泊、水库以及海洋,皆可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现以河流为例,说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的一般规律。
河流对于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取决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相对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大江大河来说,在不同河段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别。通常上游山区河段,河流深切,河水水位常年低于地下水位,河水无法补给地下水;进入中下游地区,堆积作用加强,河床抬高,地下水埋藏深度加大,河水位一旦高于地下水位,即可发生补给地下水的现象。补给量的大小及持续时间,除了与河床的透水性能,河床的周界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江河水位高低以及高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63/1273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63/1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