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气候(5)
气温和降水是主要的气候要素,它们的分布和年变化,是各种气候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各种气候类型的划分,又主要依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
(一)气温
冬季,整个北半球受热减少,亚洲又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加上大陆幅员广大,高纬地区较广,北部地势向北冰洋敞开,直接受到冰洋气团侵袭,而南部则有高山屏障,阻挡湿暖气流北上,因此亚洲大陆冬季为北半球最大的冷源,大陆东北部成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2/3。
亚洲冬季等温线(以1月为代表)分布很密,这反映冬季亚洲的温度梯度很陡,从大陆东北部的低温中心到赤道附近的新加坡,温差高达81℃。冬季最低气温在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围绕这一寒极是-40℃—-50℃的闭合等温线。这里不仅冬季最冷,而且为期很长,月均温在0℃以下的时间有7个月之久,全年只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冬季等温线的走向显然受大气活动中心影响,围绕寒极,顺着东北-西南向延伸的亚欧大陆高压轴,表现为向西南和南凸出的弧形。在太平洋岸因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等温线较密集,而且多与海岸平行或斜交。在喜马拉雅山,因地势高峻,等温线亦较密集。海平面1月0℃等温线从黑海南部,通过北高加索、里海中部,一直向东,沿着秦岭、淮河、再折向东北,通过朝鲜南部、日本中部,进入太平洋。 1月几乎整个西伯利亚的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下。 20℃等温线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25℃等温线在10°N附近,整个赤道带的平均温度都在25℃以上。
就亚洲东部来说,1月气温从南向北逐渐减低。如赤道附近的新加坡,1月气温为25.5℃,上海为3℃,沈阳为-13℃,西伯利亚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为-24℃,再北到奥伊米亚康为-56℃。
夏季,7月等温线比冬季稀疏,说明气温梯度较缓。等温线走向大致与纬向一致,仅在东部沿海,受到海流的影响,有些线段与纬向偏斜较大,与冬季在亚洲东北部围绕寒极出现闭合等温线相对应,夏季,在亚洲西南部,围绕干热荒漠也出现35℃以上的闭合等温线。7月等温线反映出阿拉伯、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土兰平原南部等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在55°—60°N之间的地区为20℃,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夏季,由于大陆普遍增温,故南北温差比冬季小得多,如7月新加坡的气温为26.7℃,奥伊米亚康为18.5℃。
亚洲最热在35℃以上, 最冷在-50℃以下,相差达85℃,欧洲仅为41℃,因此亚洲年较差也较欧洲同纬地区为大。例如贝加尔湖东侧的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的年较差为53.2℃,而与它同纬度的西欧的瓦伦西亚(Valentia)年较差为7.8℃。世界上年较差最大的地区也就是北半球的寒极。亚洲年较差的分布,有由低纬到高纬逐增和从海洋到大陆逐增的趋势。在赤道附近年较差不过2—5℃,中纬地方为35℃,在勒拿河流域则为60—65℃,至于北半球的寒极,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
标志永久积雪界限的年平均0℃等温线,在中亚山地上大致在海拔3250m。设在海拔3653m处的帕米尔站(38°30′N),1月均温为-17.2℃,7月均温为13.5℃,年平均气温为—0.9℃,全年有5个月的气温为负温,年较差为30.7℃,日较差冬季为16.0℃,春季为14.8℃,夏季为14.7℃,秋季为16.3℃。帕米尔站的情况,是中纬高山站的一个代表。
亚洲各地由于纬度和地势的不同,无霜期的长短也不同。在北回归线以南,除高地外,几乎没有霜期,全年都是生长季。阿拉伯半岛大部、印度西北部、中南半岛北部和我国江南一带,冬季偶尔有霜。长江中、下流和日本南端无霜期在240天以上。黄河下流、塔里木盆地、土兰平原、 伊朗高原和黑海沿岸无霜期为180—240天。小亚细亚大部、哈萨克丘陵、我国新疆大部、黄河中游、东北大部和蒙古南部无霜期为120—180天。西伯利亚大部、我国东北的北部、蒙古北部以及勒拿河中、 上游等地无霜期为90—120天(如托木斯克为114天,雅库次克为98天,伊尔库次克为95天)。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中亚高山、西伯利亚北部和东部山地无霜期多在60—90天(维尔霍扬斯克为73天)。至于北冰洋沿岸及近岸山地无霜期则不到60天,夏季月份亦偶尔有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375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