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古老高原大陆(5)
刚果盆地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这是个构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扰动的厚层沉积岩,形成平坦单调的地形,只有断层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单调的景观。沉积岩是在内湖沉积的。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原始的刚果河(扎伊尔河)切穿盆地西缘,内湖才逐渐消失。现在盆地西南部的两个大湖就是它的残迹。
盆地周围是相邻高原的边坡,其基底结晶岩广泛出露。
(五)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高原
在北非高原的东南,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境内是个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区,它的西部地势最高,被称为非洲的“屋脊”。
东非大裂谷带的北段从东北向西南,把这个高原的最高部分分裂为二,伴生的、纵横交错的次一级裂谷和许多河流的侵蚀谷把高原表面分割成一群孤立地块。
裂谷和火山岩广布是本区地形最突出的特点。火山岩喷发与裂谷形成的时期大致相同。熔岩高原形成以后,又出现耸立于高原面上的火山。
大裂谷带西北的熔岩高原的地形特别崎岖,西缘以一系列巨大阶地的形式陡降至苏丹境内尼罗河上游盆地及杰齐拉平原。东南缘是大裂谷带的西壁。大裂谷带从图尔卡纳湖盆地延伸至阿瓦什河上游。在阿瓦什城附近,裂谷两壁突然张开:西壁向北转,直抵马萨瓦城附近的红海,构成熔岩高原的东缘;东壁向东转,直抵非洲东角的尖端,构成盖拉-索马里(Harar-somali)地块的北坡。在这张开的裂谷两壁断层崖与红海及亚丁湾之间的地区,基本上是一片低平原,但有火山零散分布。
裂谷带东南侧是中央高地,它也是熔岩高原,但平均高度和地表崎岖的程度均逊于裂谷西北的高原。
中央高地东接盖拉-索马里地块。这里已不是熔岩高原,而是以结晶岩为基底,大部分地面是较晚期砂岩和其他沉积岩覆盖的高原,也称索马里高原。高原范围向东变狭,直达印度洋岸。它的北坡高陡,但高原表面则向南缓斜,表现为几级宽广而起伏不大的阶地,最南最低的一级阶地与沿海平原相接。
(六)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的范围大致包括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及坦桑尼亚五国的领土。高原平均海拔比埃塞俄比亚高原低得多,地表也较平坦。但高原面上常有高山耸立,非洲几座高于5000m 的山峰都位于本区之内。
东非高原主体的轮廓略如卵形,它的特点是在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裂谷带高地,中间有一片坦荡的、地势明显降低的高原。
东裂谷带大体作南北向贯穿肯尼亚西部和坦桑尼亚东部。它约在中新世早期开始出现,最初是一些小断裂,后来断裂、火山及河湖沉积作用断续进行,形成目前的形态。
在内罗毕城以西及西北一带,裂谷近似于单一的地堑。由此向南向北,裂谷的构造比较复杂,谷壁常有逐级升高的现象。在肯尼亚北部,由于裂谷西壁转向西北,谷底宽度由50—60km逐渐扩展到 300km左右。在坦桑尼亚的 6°S以南地区,谷壁呈散乱丘陵状,裂谷的形态因而不明显。
东裂谷两侧为熔岩高原,最高处在内罗毕西北,那里高于 3000 m的地区很广。谷底以在奈瓦沙湖以北最高,海拔在 1800 m上下,但图尔卡纳湖周围已降至400m左右。
非洲最高的两座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5895m)及肯尼亚山(5199m)——都在大裂谷东侧。肯尼亚山的火山活动从晚上新世开始,继续到更新世;玄武岩和响岩构成山地的主体。乞力马扎罗山有三个喷发中心,活动期大致在更新世,现在仍有喷气活动;它的熔岩包括玄武岩、霞岩、碧玄岩及粗面玄武岩等。
西裂谷带的高度和宽度都逊于东裂谷带。它北段阿伯特湖的最老沉积物的时代是早中新世。这些沉积物的厚度最大处达2700m,由于它们全部属浅水型,可以推知裂谷底部是持续下沉的。
西裂谷带谷底的最高部分在基伍湖一带,海拔约1460m,该湖以南是熔岩高原。
西裂谷带最宽低的部分是坦噶尼喀湖湖盆,湖底低于海平面。湖本身位于一个被许多对近于平行的断层夹持的地堑之内,湖的南端裂谷宽达150km。
基伍湖北面有一群火山,它们的排列方向几乎和裂谷走向成正交。它们都是陡坡火山锥,其中最高的是卡里辛比火山(4507m)。这些火山在上新世就已开始活动,但熔岩的主体是在更新世后期流出的。
更向北去,鲁文佐里山(5119 m)是由平行断层造成的地垒式块状山,它顶部相当平坦,显然是古准平原残迹。
两大裂谷带的中间地区,在构造上很象一个向斜,在地形上表现为起伏不大的高原,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1500m之间。维多利亚湖位于向斜中段最低的部分。
东非高原主体的东侧是一系列阶地,阶地下方是宽狭不等的沿海平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374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