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洋底地形(2)
在大西洋中,大陆坡与海盆之间,有些地方常有大陆隆(大陆基或大陆 裾)分布。大陆隆的坡度远比大陆坡为小。大西洋中多数大陆隆是因大陆坡 崩塌或浊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而成,但也有的大陆隆有花岗岩体楔入其 中,是大陆地壳伸入到大洋地壳中的反映。大西洋中较大的大陆隆有:沃林 格隆(位于 60°N 至北极圈附近的挪威西侧)、格陵兰-冰岛隆、冰岛-法罗 隆、布莱克隆和马尔维纳斯隆。格陵兰-冰岛隆和冰岛-法罗隆范围较广,但 深度不大,一般只 600m 左右,布莱克隆与佛罗里达东侧大陆架之间,为海底 峡谷所分隔,大陆隆的深度在 700—1000m。布莱克隆的近表层发现有白垩系 上部的浅水相沉积物,说明它是由白垩纪以后才分异下沉的。布莱克隆的东 侧为一断层陡崖;马尔维纳斯隆从大陆架向东延展,宽达 1800km,水深在 1000m 左右,深处可达 2000—3000m。马尔维纳斯隆由典型的大陆地壳组成, 有泥盆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岩层分布。 在大西洋沿岸还有不少海底峡谷和水下深海扇。格陵兰与拉布拉多之间 有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峡谷,叫做中大西洋海底峡谷,它北起戴维斯海峡 北部(北极圈附近),向东南行,绕过纽芬兰岛外侧的大陆坡,然后转向西 南,直达 40°N 附近的索姆深海平原。中大西洋海底峡谷的特征是底平坡陡, 其成因可能与过去冰川活动有关。由圣劳伦斯河口开始的海底峡谷,向东南 穿过宽阔的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大陆坡脚,形成巨大的圣劳伦斯河水下冲积 锥。从欧洲流入北海的易北河,威悉河和莱茵河,各自都有水下溺谷,在北 海海底向北延伸汇合后,继续向西北伸延,最后直抵挪威海盆。非洲最明显 的有刚果河海底峡谷,长 230km,它在大陆架上切割极深,达 600—700m,刚 果河海底峡谷进入安哥拉海盆后,形成树枝状的巨大的水下深海扇。
此外, 在尼日尔河和亚马孙河外都有较大的水下冲积锥。 在大西洋洋底地貌部分,还需提到岛弧带与深海沟的特点。首先,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为一双重岛弧,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 1550km,平均 宽 120km,海沟最深处达 9218m,它是大西洋的最深处。南美南端与南极洲的 南极半岛之间,向东伸出一条巨臂般的南安的列斯岛弧(岛弧由南乔治亚岛、 南桑德维奇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组成),围绕岛弧东缘的南桑德维奇海沟 长约 960km,最深处达 8428m①。 大西洋洋底是各大洋底研究得最充分的部分,特别是近 30 年来,科学家 们应用回声测深仪、旁侧声纳、海底照相、海底电视、海底钻探,以至用探 潜器观测大西洋洋底的情况,在现代技术中还广泛地使用地磁场、地震波折 射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大西洋洋底作探测。观测中发现,在中脊裂谷和 破裂带,有众多的浅源地震发生,这说明在不大的深度内,频繁地发生着构 造活动。在中脊裂谷带,还测出有很高的热流值,表明高温地幔物质在裂谷 带上涌出露。磁异常曲线的变化,则反映出熔岩居里点温度所在的深度。熔 岩温度降低通过居里点时凝固成岩石,并受当时地球磁场的作用,开始具有 与地磁场方向一致的磁性。地震波折射的结果也为研究大西洋中脊地区的地 壳结构提供重要资料:在大西洋中脊两翼地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还正常(6.0 —6.9km/S),地层的厚度也是正常的,而在脊峰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却偏 低很多(4.0—5.5km/S),且上部的沉积变薄,下面的莫霍面缺乏,或由震 速为 7.3—7.4km/S 的过渡层所替代。
从以上大西洋海底地貌特征和地球物理现象,再一次证实了大西洋中脊 裂谷区是由于两侧洋底的离开,使它受到张力而下沉的狭窄地带;或者中央 裂谷就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在这里地幔物质上涌,使地壳发生破裂并产生 新的地壳。随着新地壳在中央裂谷带的不断增生,就把先前形成的地壳向外 侧推挤,使现代大西洋逐步扩张和形成。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认为,在加里东和海西运动时期,由于古北美和 古欧洲的愈合,使古大西洋在两亿多年前就从大到小,最后闭合消失了。中 生代以前,大西洋尚未扩张(图 12- 4),在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 北美大陆与欧洲、非洲开始分离,而南美与非洲的裂开则比前者晚些,约始 于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大致直到六千五百万年的第三纪初,南大西洋 仍属浅海或边缘海,进入第三纪后,南大西洋才大规模地扩张(图 12-5)。 整个大西洋形成的历史可以从大西洋中许多岛屿的年龄获得基本概念,例如 冰岛上最老的岩石不超过 1000×104a,亚速尔群岛的岩石形成不早于 2000 ×104a,百慕大群岛的岩石为 3500×104a,佛德角群岛的岩石为 5000×1O4a, 靠近非洲西岸的马西埃岛和普林西比岛为 12×107a,这清楚地说明离大西洋 中脊愈远岩石年龄愈老①,也证明现代大西洋开始形成不早于中生代。
此外, 在尼日尔河和亚马孙河外都有较大的水下冲积锥。 在大西洋洋底地貌部分,还需提到岛弧带与深海沟的特点。首先,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为一双重岛弧,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 1550km,平均 宽 120km,海沟最深处达 9218m,它是大西洋的最深处。南美南端与南极洲的 南极半岛之间,向东伸出一条巨臂般的南安的列斯岛弧(岛弧由南乔治亚岛、 南桑德维奇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组成),围绕岛弧东缘的南桑德维奇海沟 长约 960km,最深处达 8428m①。 大西洋洋底是各大洋底研究得最充分的部分,特别是近 30 年来,科学家 们应用回声测深仪、旁侧声纳、海底照相、海底电视、海底钻探,以至用探 潜器观测大西洋洋底的情况,在现代技术中还广泛地使用地磁场、地震波折 射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大西洋洋底作探测。观测中发现,在中脊裂谷和 破裂带,有众多的浅源地震发生,这说明在不大的深度内,频繁地发生着构 造活动。在中脊裂谷带,还测出有很高的热流值,表明高温地幔物质在裂谷 带上涌出露。磁异常曲线的变化,则反映出熔岩居里点温度所在的深度。熔 岩温度降低通过居里点时凝固成岩石,并受当时地球磁场的作用,开始具有 与地磁场方向一致的磁性。地震波折射的结果也为研究大西洋中脊地区的地 壳结构提供重要资料:在大西洋中脊两翼地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还正常(6.0 —6.9km/S),地层的厚度也是正常的,而在脊峰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却偏 低很多(4.0—5.5km/S),且上部的沉积变薄,下面的莫霍面缺乏,或由震 速为 7.3—7.4km/S 的过渡层所替代。
从以上大西洋海底地貌特征和地球物理现象,再一次证实了大西洋中脊 裂谷区是由于两侧洋底的离开,使它受到张力而下沉的狭窄地带;或者中央 裂谷就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在这里地幔物质上涌,使地壳发生破裂并产生 新的地壳。随着新地壳在中央裂谷带的不断增生,就把先前形成的地壳向外 侧推挤,使现代大西洋逐步扩张和形成。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认为,在加里东和海西运动时期,由于古北美和 古欧洲的愈合,使古大西洋在两亿多年前就从大到小,最后闭合消失了。中 生代以前,大西洋尚未扩张(图 12- 4),在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 北美大陆与欧洲、非洲开始分离,而南美与非洲的裂开则比前者晚些,约始 于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大致直到六千五百万年的第三纪初,南大西洋 仍属浅海或边缘海,进入第三纪后,南大西洋才大规模地扩张(图 12-5)。 整个大西洋形成的历史可以从大西洋中许多岛屿的年龄获得基本概念,例如 冰岛上最老的岩石不超过 1000×104a,亚速尔群岛的岩石形成不早于 2000 ×104a,百慕大群岛的岩石为 3500×104a,佛德角群岛的岩石为 5000×1O4a, 靠近非洲西岸的马西埃岛和普林西比岛为 12×107a,这清楚地说明离大西洋 中脊愈远岩石年龄愈老①,也证明现代大西洋开始形成不早于中生代。
本文标题:大西洋洋底地形(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135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135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4/1135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4/1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