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旅游名胜_长沙市(2)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也称爱枫亭。在岳麓山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小 山上。四周皆枫林,春时青翠,夏日阴凉,深秋则枫叶红艳,别饶佳趣。亭 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建,因取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诗意而名。光绪、宣统年间,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将张南轩与 钱南园游山七律诗刻于亭中方石上,题名“二南诗刻”。亭前石柱刻对联曰: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亭右有 清枫桥,下面小溪叫兰涧,1952 年亭又经修葺,朱栏藻井,焕然一新,毛泽 东题有“爱晚亭”额。
【岳麓书院】在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 大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1018 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为宋代著 名书院之一。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在此讲学,从学者千余人,时有“潇湘 洙泗”之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 1918 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5 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 改为湖南大学。千年以来,书院历经兵火,屡废屡修,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 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大字,为朱熹所写,“道南正脉”木 匾为清乾隆帝所赐,厅下左廊有“整齐严肃”四个石刻大字,为清乾隆时御 史衡山欧阳正焕书。附属建筑有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 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
【云麓富】在岳麓山右顶峰上。道家称为:“洞真虚福地”,清康熙《岳 麓志》载:旧有宫殿久废。乾隆年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冶铁为瓦, 立石为柱。咸丰二年(1852 年)毁,同治二年(1863 年)修复。官右有望湘 亭,俯瞰湘江与长沙市区,历历在目。清诗人黄道让撰对联:“西南云气来 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亭下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广丈余,因其 可以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门外古树权中有钟,曰飞来钟。
【麓山寺】在岳麓山半腰。建于晋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是长沙最 早的一座佛寺。明神宗时更名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山门对 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寺分前后二殿,前殿毁于 1944 年; 后殿观音阁为 1955 年重修,陈列有岳麓山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阁前左右 各有罗汉松一株,称为“松关”。寺内有“玉泉”,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 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名曰“白鹤泉”。现已辟白鹤茶室。
【麓山寺碑】在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左侧。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 名书法家李邕为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所撰并书。李邕(678—747),字泰和, 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北海太守,此碑又叫北海碑。额题:“麓山寺碑” 四字,方篆阳文,碑文行书。碑通高 400 厘米,宽 135 厘米,二十八行,每 行五十六字,全文共有一千四百多字,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建庙及禅师 传法的情况。碑阴有宋元人题名若干处,最著的有北宋书画家米芾在元丰三 年(1080 年)所刻题名。此碑笔力雄健,是我国著名的唐碑。
【禹王碑】在岳麓山禹碑峰上。高 170 厘米,宽 140 厘米。碑文分九行, 每行九字,计七十七字。字体离奇,难辨识,末行空四字处,有寸楷书“右 帝禹刻”四字,南宋何致所刻。相传此碑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 年),何致 游南岳,闻樵人说:”岣嵝峰石壁上有数十字”,致疑为禹王碑,使引路至 碑前读之,摹其文刻于岳麓山巨石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长沙太 守张西铭建护碑亭,据明人杨慎译述,内容主要叙述禹接受舜帝的治水命令, 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功绩。
【岳麓书院】在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 大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1018 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为宋代著 名书院之一。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在此讲学,从学者千余人,时有“潇湘 洙泗”之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 1918 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5 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 改为湖南大学。千年以来,书院历经兵火,屡废屡修,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 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大字,为朱熹所写,“道南正脉”木 匾为清乾隆帝所赐,厅下左廊有“整齐严肃”四个石刻大字,为清乾隆时御 史衡山欧阳正焕书。附属建筑有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 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
【云麓富】在岳麓山右顶峰上。道家称为:“洞真虚福地”,清康熙《岳 麓志》载:旧有宫殿久废。乾隆年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冶铁为瓦, 立石为柱。咸丰二年(1852 年)毁,同治二年(1863 年)修复。官右有望湘 亭,俯瞰湘江与长沙市区,历历在目。清诗人黄道让撰对联:“西南云气来 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亭下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广丈余,因其 可以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门外古树权中有钟,曰飞来钟。
【麓山寺】在岳麓山半腰。建于晋泰始四年(公元 268 年),是长沙最 早的一座佛寺。明神宗时更名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山门对 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寺分前后二殿,前殿毁于 1944 年; 后殿观音阁为 1955 年重修,陈列有岳麓山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阁前左右 各有罗汉松一株,称为“松关”。寺内有“玉泉”,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 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名曰“白鹤泉”。现已辟白鹤茶室。
【麓山寺碑】在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左侧。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 名书法家李邕为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所撰并书。李邕(678—747),字泰和, 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北海太守,此碑又叫北海碑。额题:“麓山寺碑” 四字,方篆阳文,碑文行书。碑通高 400 厘米,宽 135 厘米,二十八行,每 行五十六字,全文共有一千四百多字,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建庙及禅师 传法的情况。碑阴有宋元人题名若干处,最著的有北宋书画家米芾在元丰三 年(1080 年)所刻题名。此碑笔力雄健,是我国著名的唐碑。
【禹王碑】在岳麓山禹碑峰上。高 170 厘米,宽 140 厘米。碑文分九行, 每行九字,计七十七字。字体离奇,难辨识,末行空四字处,有寸楷书“右 帝禹刻”四字,南宋何致所刻。相传此碑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 年),何致 游南岳,闻樵人说:”岣嵝峰石壁上有数十字”,致疑为禹王碑,使引路至 碑前读之,摹其文刻于岳麓山巨石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长沙太 守张西铭建护碑亭,据明人杨慎译述,内容主要叙述禹接受舜帝的治水命令, 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功绩。
本文标题:湖南省旅游名胜_长沙市(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1/1059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1/10597.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1/1059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1/1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