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地形发育的因素-内力作用(2)
如上所述,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会产生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推挤力,使地壳发生巨大的水平运动。南北向的力导致地壳物质产生纬向的水平运动,在地形上就反映为东西向(纬向)的褶皱山系。中国的天山—阴山山脉、昆仑山—秦岭山脉、南岭山脉等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东西向的力导致地壳经向的水平运动,在地形上就反映为南北向(经向)的构造体系,中国的六盘山、贺兰山、横断山脉以及四川西部和云南境内,即以大雪山为主体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可能都属此类。
另外由于地壳各部分组成物质的不同,地块粘着程度的差异,以及地块在滑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大小不一样,致使地块某些部分产生不均匀的进展或扭动作用,从而产生山字型或多字型的构造体系。
①地球自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有长期变化、季节变化和突然变化之分。长期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于地球的潮汐作用,它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季节变化的原因是地球上的水和大气的季节迁移;突然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剧烈运动,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从地球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过程在逐渐变缓,地壳在逐步趋向稳定,地球的自转速度在逐渐变慢。
最近也有人这样认为:由于印度洋板块已经把北部大片洋壳俯冲到青藏高原之下,一直达到阿尔金山所在的一线为止。由于印巴次大陆仍在继续北移,使亚欧大陆与印巴次大陆两者相撞、挤压,从而造成了构造复杂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那末,有什么证据来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自转速度曾发生过变化呢?第一,近代天文观测曾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变化的。虽然近代天文观测的时期在整个地质年代中是短暂的,还不足以说明地球转速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及其幅度。可是它提供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确切资料。近代天文工作者能够准确地推算日蚀的周期,但发现所推算的古代日蚀应出现的日期与历史记载是不相符合的,这说明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可能发生过变化。第二,珊瑚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线,一年有多少天就会有多少条生长线。这是由于珊瑚在白昼太阳光中分泌出的碳酸钙较多,夜晚却极少,甚至停止分泌的缘故;冬季和夏季的生长形态也有明显差别,因此现在还在生长的珊瑚每年留下3 60条左右的生长线。有人发现,中泥盆纪时代(距今约3.8亿年)的某种珊瑚,显示一年内有385~410条生长线。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一年有385~410天。而在上石炭纪时代(距今约3.5亿年),珊瑚显示有385~390条生长线,也就是说,一年有385~390天(图16)。如果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就不大可能有所变化,那末这只能说明,过去那些年代地球自转的速度要比现在快得多。
对于地壳运动的问题虽然至今还有争论,但实践证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观点不仅在解释地形的成因中具有创见,为研究地壳运动的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而且在指导中国的找矿、找地下水和地震预报等许多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1/901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1/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