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保护的成就(3)
(2)积极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是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等干旱风沙地区和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严重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在“重点造林”方针指导下,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由四旁植树发展到有重点地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水土保持林。进入60年代,农田防护林建设由四旁零星植树和单纯营造林带发展到大面积的统一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的平整土地、修渠、筑路相结合,使护路林、护渠林、护田林纳入整个防护林体系,即统一规划下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并且由北而南,由干旱风沙区发展到南方的水网湖区。据统计,全国918个平原、半平原县中,已有253个林木覆盖率达到10%以上,其中华北、中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沿海防护林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平原面积最大的华北、中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0.7%。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风沙线上,营造了大面积人工林,涌现出许多治沙造林取得成效的先进典型。
1978年国家批准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到 1980年新造林913万公顷,使1100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保护,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上升到7.09%。
座落在这条风沙线西端的新疆吐鲁番县,戈壁、流沙等不毛之地占全县总面积96%,是新疆有名的“火洲”。这里处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年降雨量平均2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 3000毫米左右。 1961年刮了一场持续12小时的12级大风,飞沙填平渠道和掩埋125道坎儿井,全县85%的庄稼被沙割、沙打、沙压,快成熟的小麦颗粒无收,10多万亩棉花、高粱有5万亩连地皮被风刮走。1963年以后,营造护田林带4000多条,到1964年7O%的耕地实现林网化;同时在农田外围封育固沙灌、草带7万亩。1980年一次12级大风,粮棉受害面积与上次相比减少73.4%,获得了较好收成。据新疆林业科学研究所多年观测,林网中近地表的平均风速比旷野无林地区降低40%左右,夏季林网中的温度下降0.1~0.2℃,空气相对湿度提高3~14%,水面蒸发减少14~41%。在农业措施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每亩小麦产量可提高66.5~121.6斤。与造林前的1962年相比,全县1978年粮食总产量由2000多万公斤增加到3950多万公斤,棉花总产由55万多公斤增加到245万多公斤,葡萄由400多万公斤增加到 1000多万公斤。
陕西榆林地区由于流沙南侵,近百年来埋没良田六七万亩。40年来,全区营造防风固沙林79.4万公顷,初步建成长30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从而固定流沙39.9万公顷,使6.6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恢复和保护草牧场18万公顷;并从沙荒中开辟农田6.6万公顷,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处在风沙线东部的内蒙古赤峰市郊,由于多年按照带、网、片相结合的规划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3500多公顷,平川基本实现林网化,荒山荒地造林6万多公顷,部分山区乡村初步实现坡地草田林网化。现在,全市基本控制住了2万多公顷流动沙丘,抵御了风沙危害和减轻了自然灾害,使这个穷乡五业兴旺生活变富。目前,大部分乡村木材基本自给,近年平均每年林业收入达200万元。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淳化县,海拔 1000~1800米,全县被5道山岭、6条大沟割裂得支离破碎,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8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1973年以后6年中,他们营造水土保持林近2万公顷,经济林6400多公顷;以道路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长1600公里,四旁植树1576万多株,还种植苜蓿、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4000多公顷,加上以后新造林,全县95%的荒山荒坡和沟岔都栽上了树,森林覆盖率由 1973年的3%增加到16.8%,水土流失面积已有378平方公里得到控制,占原流失面积42.7%;每年输往河流的泥沙减少到100万吨左右,比6年前减少了一半。
在营造防护林中,东南沿海人民营造木麻黄林成功是一个不小的功绩。东南沿海人民长期受风沙之苦。50年代初期,广东省电白县引种木麻黄造林成功后,现在从广西到广东、福建沿海,已营造相当规模的木麻黄防护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2/773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2/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