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大动脉--孤丘散布的复合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西、北江三角洲)西起三水,东达石龙,南至澳门—崖门一线,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3.9%。在河道纵横、支汊繁密的三角洲平原上,散布着不少海拔300~500米高的残丘,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风光。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前,这里是一片较浅的海湾,湾内岛屿很多,是地质史上丘陵缓慢下沉的遗迹,由于西、北、东三江带来的泥沙在这里不断堆积,把这些岛屿联接起来,形成了孤丘散布的三角洲。同时,又由于3条江的泥沙来自不同方向,使三角洲形成了几个顶点,西、北江的顶点在三水,东江的顶点在石龙,构成了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发育,河口向海的推移,促使两个三角洲互相连接,互相穿插,联结成形状不规则、既可分又可合的复合三角洲。由于三角洲上水网交织,入海的河口很多,向有“八门入海”之说,这8个门自西南向东北的顺序是:崖门、虎跳门、泥湾门(鸡啼门)、磨刀门、横门、洪歧沥、蕉门、虎门,其中以虎门形势最为险要,是中国南方大陆通海的重要门户。
珠江三角洲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低纬,面临海洋,是中国亚热带南部地区的一个最大的平原。这里太阳辐射强烈,热量丰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又很多,不仅生长季节长,而且作物所需水分能得到充分保证,因而有利于水稻、甘蔗、蚕桑、黄麻和亚热带水果等高温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就利用该地区优良的自然条件,围田筑塘、蓄水养鱼,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科学耕作方法,堤内可种三熟水稻,塘内养鱼,堤基种桑、甘蔗或果树,塘泥可肥田,蚕粪、桑叶又可作为鱼饵。因此,三角洲平原上稻田密布,桑麻蔽野,果木成林,鱼虾满塘,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重要的粮、糖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1/769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1/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