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琀岈奇绝栖霞洞(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0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早为人知的七星岩具有它的灵气和仙气,使人在其中游览,如倘徉在仙境里。“超尘静境”的洞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多少诗兴,在岩洞内外留下了数十伴石刻。最旱的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高僧昙迁(542-}-607所题“栖霞洞”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400多年。宋代范成大的《碧虚铭》、柯梦得的《方公祠堂迎送神曲》和梁世安的《七星岩·西江月》,其后,明代张文熙的“第一洞天”石刻,都能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书法艺术上给人以更大的启迪。

  七星岩生存于普陀山。普陀山是桂林诸山中风景荟萃的名山,洞穴众多,除七星岩外,还有元风洞、普陀岩、玄武洞、白鹤洞、四仙岩、寿佛洞、朝云洞、弹子岩、留春岩、省春岩、曾公岩等。元风洞冬暖夏凉,因而石壁上有“温凉别况”岩刻。“普陀石林”景点的岩石,称为瑞石,受人青睐。据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醒泉铭》碑,即用此石刻成。

  七星岩坐落的普陀山,山体面积只有0。 425平方公里。而地面的洞口却多达27个,洞穴总长度达4257米,洞穴总面积为37199平方米。如此众多殊长的洞穴发育在普陀山,其原因是:第一,山体内部有结构较粗、厚度较大、岩性较纯的石灰岩。第二,地层的倾角较小,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高角度裂隙非常发育密集,从而岩石具有很高的渗透性。第三,这里洞穴形成的初期是在地下水面以下的潜流条件下发育的(接近于地下水面的浅饱水带),这时的洞穴是椭圆形的横断面。随着灰岩的不断被溶蚀,洞穴空间逐渐出露到地下水面以上的充气带内,当时地壳逐渐上升,水量有增无减,水面逐次下降,就形成矩形断面。后来,地下水面有较大的下降,洞穴完全高出于地下水面,成为干溶洞,地下水在较低的地下发育下层洞穴,同时形成地下河。

  从洞穴的溶蚀形态特征可以看出,七星岩洞口始终是一个进水口,天岩侗口也是一个进水口,它们所在山体的边缘部位没有主要的出水口,而水流可能在“万里长城”景点的洞段内直接转入地下,也即是上下层洞穴在那里是相通的。从普陀山众多洞穴的类型来说,主要有两类,即穿洞型洞穴和脚洞型洞穴。穿洞洞穴是山体被侵蚀,溶蚀缩小,存在于山体内部的洞穴被揭露、缩短,以至于进口和出口彼此可见。而脚洞的形成是山外的水流流入山体内部,因而它的口部多数是扁圆的,洞内也有较多的田野泥砂卵石被带入。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后变成千洞,因此它有不经过地下水面以下潜流条件作用的特征,没有椭圆管道,没有水平边槽、石皂等形态特征,在洞口部位却保留着山外水流入财形成的波浪伏的流蚀痕迹。

  七星岩的形成及其特点,在峰林平原地区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本文标题:琀岈奇绝栖霞洞(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63/643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63/6431.html

标签:琀岈奇绝栖霞洞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