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寄景飞云崖(2)
清林则徐曾写下《飞云岩》诗篇:“老云出山踢山魂,飞入九天化为石。天惊石破云倒垂,欺起悬岩一千尺。岩头古柏森青青,岩底清流鸣怜怜。行天口月不到此,重阴欲雨无时晴。云耶右耶谁得名?但见万窍开玲珑。夜半仙风倘吹散,仍恐变幻归青冥。中有古佛立亭亭,芬当合十朝讽经。催落山泉作钟磐,秋色满岩云有声。”
从上述文字和诗章中不难领略到飞云岩的奇、秀、幽、静。可以认为“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
飞云崖的碑刻、岩刻、画幅多帧,可惜因战火和“文革”中大部分被毁,现根据早些时候的照片复制部分,如乾隆皇帝的亲家和坤有碑刻“云山胜景”。清何兆基的“香花藤”和清吴中蕃的“飞云岩”诗文碑刻等。有淡泊山人的“清如”碑刻,意清平如意,字形“清似潭”,如似“玉如意”,有野鹤云间之灵感。
飞云洞的建筑与其他洞口的古建筑一样,经历了沧桑,但保留着特有的建筑风格。最早,这里原是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场所,明正统年间有游僧德彬见月潭幽深奇橘,与当时的田指挥一起主持于其旁建“月潭寺”。天顺时太监阮让在寺内两侧建厢房,指挥李信重建山门。正德二年按察抚史朱巩重建“月潭寺”,并且用旧有材料修建“月潭公馆”和“圣果亭”。土阳明就于此馆写下了((月潭寺公馆记》和((圣果亭记》。崇祯七年曾建有碑坊。清康熙时巡抚刘茵枢建“飞云崖”碑坊,雍正时额尔泰书刻“黔南第一胜景”,并称“黔中第一奇景”。由于过往官宦的住宿口益增多,乾隆时修建佛教“接引阁”和增建“大官厅”以接待官宦。但官宦眷属难于同官宦同等接待,就在大官厅后建“小官厅”,以接待眷属小憩。咸丰年间,民族起义,建筑全被毁。后于光绪年间(相隔18年),又重建。因当时佛道相渗,建筑特色既含佛教风格,又涵道教教义。如大官厅不再是普通的高屋建领的两端翘起,翼角高悬,而是屋脊中间拱起结构,简单明亮,两侧厢房由月门沟通,体现道教建筑风格。
飞云洞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节口活动场地,每年衣历四月初八,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云集在此,欢庆节口。传说远古时“刀耕火种”,民不够食,天庭知道后,派太子传旨人间,一天一餐,三次洗脸。传旨误为一天三餐,洗脸一次。民更不饱腹,怨气冲天。玉帝怒,下旨,太子变牛,永留凡间作劳役之苦。民感其德,为纪念太子,于四月初八为牛土生口,亦称“牛土节”,该口牛体息,喂稀饭。后逐渐改为少数民族节口,开展社交、自由恋爱、货物交换等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63/64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63/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