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2)
如今,洞庭湖湖面虽大大萎缩,但仍然相当宽广;洞庭平原肥田沃土,吁陌纵横,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洞庭湖,水天一色,渺渺似海,自古风光卓绝,胜迹无数。其中当推荡漾湖中的君山和耸立湖畔的岳阳楼最负盛名。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是湖中一个晶莹如碧玉的小岛。总面积0。 96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3。气米,呈椭圆形,上有数十个山峰,较大的有十二峰,峰峦招‘结,沟壑回环。君山虽小;但它在一湖浩荡的活水映衬下,显得无比秀美。历代文人名士对它吟咏不绝。唐朝李白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之句,赞叹它美如画图。宋代黄庭坚的名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欣羡之情,溢于言表。清代袁枚写道:“几点君山云外立,拟乘风去访蓬莱”。把君山描绘成仙境。但描绘君山最为生动而形象的佳句首推唐代刘禹锡的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招‘里一青螺。”
由于君山浮于波面,云雾统绕,忽隐忽现,容易使人产生奇异的幻觉,引起丰富的想象,在悠久的历史中便孕育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为君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唐代程贺的《君山》诗,说的就是一个神话:“曾游方外见麻姑,说到君山此本无。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又传说君山是一条鸟龙,撇踞洞庭湖中,至今留下龙口、龙舌山、鸟龙尾地名和龙涎井古迹。又据明朝《隆庆岳州府志》记载:黄帝轩辕氏曾在此铸鼎,铸成后愈骑龙飞升了,所以君山有铸鼎会。君山的名称也来源于绚丽的神话。据晋朝土嘉《拾遗记》中说,洞庭山天清霞耀,柳绿花芳,“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据《山海经》记载:尧帝的二女住在山上。二女就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舜帝南巡,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披大风阻于洞庭山。二妃突然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悲痛欲绝,望着茫茫湖水,抚竹痛哭,泪痕留在竹上,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而死,葬于山之东麓。因二妃称为君妃、湘君,为了纪念她们,便改洞庭山名为君山。现在君山的二妃墓前后仍长满了“泪痕”点点的斑竹。墓前有一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墓以西有柳毅井,其故事源于《柳毅传》。唐仪凤年间,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径阳,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问其原由,知为龙女,因受汪阳君残暴虐待至此。柳毅受龙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此井直下龙宫,递上书信,又诉龙女苦。龙君之弟钱塘君怒作百丈赤龙,火径阳君,接回龙女。洞庭龙君终招柳毅为婿。柳毅井水清冽甘甜,深不见底。又传此井与太湖洞庭山的井水相通。《水经注》中说:“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柳毅井建筑别致,井壁有一巡海神浮雕,手持宝剑,传为柳毅引路者。在君山龙口刀削般的石壁上,有一个1米见方,凹进10厘米的印记,此为传说中的秦始皇封山印。据((( l同庭湖志》载:“秦始皇南巡至君山,遇大风浊浪,船不能行,问博士,则曰:乃君山上尧帝二女娥皇、女英,为寻夫至此未着,忧疾而死葬于此山,被封为湘水神,故作此患。秦始皇闻之大怒,天下只有我为君,怎么此山也称君?遂罚刑徒3000人,将山上树木伐尽,并放火烧山,在石壁上阴刻几颗大印,后人称“封山印”,意在使湘水神不再为患。今尚存两印,笔法苍劲,有释为“永封”者,也有作“封山’者。还有人认为不是文字,仅是一种道家的符咒而已。
君山古迹遍布,据《巴陵县志》记载,有三十六亭及井、台、楼、庙等。现在可供观赏的,除二妃墓、封山印、柳毅井外,还有朗吟亭、酒香亭、射蛟台、传书亭、烟波亭、龙涎井、飞来钟等。君山的一草一木,一台一亭,无不附丽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但赞颂了君山的奇丽,也说明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近年来在君山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陶片和石斧,充分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一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62/640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62/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