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
刘鹦的《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游记体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评价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内中对济南名胜描摩得酣畅淋漓,尤其是对大明湖的描写,生动明快,情景交融,向为后世称道。
大明湖在泉城济南市中心偏北,湖面西积46。 5公顷。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耐道元的《水经注》:“其水(指烁水一一哟突泉)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简侧湖。”但此处所说的大明湖,并非现在的大明湖。当时的大明湖,在今五龙潭的北面偏东,现已湮没。现在的大明湖,《水经注》里称之为“破”、“历水”,宋代时称西湖、四望湖。宋代著名文学家、齐州知州曾巩的“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对纸窗明”等诗句中所说的西湖,就是现在的大明湖。大明湖在古代和鹊山湖相连,面积广阔。古代,地势低洼的济南北部,吞纳了南部山区的地表径流和众多的泉水,汇聚成湖泊沼泽地带。南至珍珠泉,北至鹊山、华山附近,范围比现在大数十倍。这些水区各有名称,从鹊山逛迹至东南的华山,称为鹊山湖,最早记载于南燕的晏漠《三齐记》。李白游济南时就曾泛舟于鹊山湖上。他在《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中说:“湖阔数十里,波光摇碧山”,可以想见其规模。唐代段成式在《西阳杂沮》中又将此湖泛称为“莲子湖”,说它“周环二十里”。由于南宋初期开挖了小清河,直接导烁水入海,鹊山湖便渐渐干涸。今大明湖之名最早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亭之下,湖曰大明,其大占城三之一。”其时,古大明湖当濒于消失,因以西湖沿袭其名。
早在宋代,大明湖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曾巩主政齐州时,曾对大明湖大加修缮。当时湖上有北诸亭、环波亭、北水香亭等亭榭,湖中有百花堤和百花、鹊华、芙蓉等七座桥梁,“七桥风月”成为宋以来文人学士乐于描绘吟咏的题材。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大明湖周围有“历下、环波、鹊山、北诸、岚漪、水香、水西、凝波、押鸥亭”等景胜,以及百花、芙蓉二桥。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览了大明湖后,赞叹其“园林美丽、堪阅心目;山色湖光,迎接不暇。”
大明湖一湖烟水,四季景色佳丽。旧《历城县志》中写道:“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冬泛冰天,夏捐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枪其中,如游香国。鸥鹭点乎清波,萧鼓助其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假如在江南水乡,这片湛湛绿波也许不足为异,但它却在华北地区的繁华城市之中,当然就弥足珍贵了。然而,如果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汪湖水也就仅此一汪湖水而已,算不上名胜。大明湖却是兼自然景致和人文内涵而有之,因此才盛名远播,历久弥新。
大明湖的主要景观有鹊华烟雨、历下亭、遐园、小沧浪、明湖居、北极阁、南丰祠、稼轩祠等。
“鹊华烟雨”是济南八景之一,鹊华指鹊华桥。此桥位于大明湖南大门前面,珍珠泉的清澈泉水注入百花洲,从鹊华桥下流入大明瑚。据考,此桥原为拱形石桥,高达数丈,站在桥顶可以向北望到鹊山和华不注山,故名。古桥虽早已改建为平桥,但至今游人特意寻访,隔湖遥望轻纱薄雾之中的鹊、华二山相对并峙的秀姿。鹊华桥所以为人们仰慕,还与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顺的《鹊华秋色》图密切相关。赵孟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常到鹊华桥上“近看双湖”,“远眺二山”,写下不少赞美大明湖风光的诗篇。《湖上暮归》诗云:“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正肥。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赵孟倾唯恐破坏了湖上的自然之美,不要“前呵”,去掉护卫,独自一人骑马绕湖缓缓而归,显示了高雅的审美情操。他离开济南后,应祖籍济南的《齐东野语》的撰者周密之嘱而作画相赠。早已孕育在胸的构思一挥而就,画面中烟水轻笼,鹊、华二山,一斜踞,一祭立;犹如一双绿裳仙子相顾对舞。正值清秋,柳绿枫丹,水落石出。一派迷人的美景。此画很快驰名四方,为以后历代山水画大家所宗,最后被收入清代乾隆皇帝深宫中,至今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乾隆到济南特地到鹊华标游览,并题诗云:“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62/640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62/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