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趋势:国际合作(2)
1991年,拉丁美州霍乱流行,50万人受感染,5000人死亡;
1993年,美国西南部汗塔病毒暴发,近百人感染,45人死亡;
1994年,印度北部鼠疫流行, 63人死亡,物质损失 20亿美元;
1995年,登革热在拉美蔓延,14万人受染,4000人死亡。
再看看酸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许多国际性机构和研究机关发出警告:酸雨已成为本世纪内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从本世纪60年代北欧开始出现酸雨以来,现在已经扩展到欧洲、北美洲,以及日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另外还有因为气候变化、人类人为因素影响导致的一些新环境问题,如臭氧耗竭、森林资源减少、生物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淡水资源不足、水污染加重、海洋环境恶化、有毒化学品危险废物剧增等,而这些也反过来影响了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为此一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对策。如美国面对温室效应问题, 1989年环境保护部制定了一系列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1)用燃烧更为干净的燃料如甲烷等代替汽油,降低汽车的二氧比碳排放量;广泛采用公共交通运输,限定所有新车最低燃料利用率为每加仑.. 80公里,最终用电动车辆代替。
(2)对所有矿物燃料消费者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
(3)回收旧废纸张、玻璃、金属,利用秸杆和垃圾作燃料,以节省能源。
(4)发展大型“能源种植园”,栽种速生树种。这些树种燃烧时不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因为它们燃烧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与生长时取得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5)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
(6)停止对热带雨林的滥伐。
据推测,综合采用这些对策,可使全球增温率下降 60%,大约可以达到每一百年上升 1℃的水平。但是这些措施光靠一个国家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只有全世界一起努力,温室效应才有可能得到控制,而不致于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在大气中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这些问题终于引起了世界各国政治家和政府决策人员的关注,最后在 1992年导致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签署。
这个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在 1990年 11月,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的“部长宣言”,就已经对此公约的谈判作了准备要求;1990年 12月,联合国第 45届大会作出了“为了人类的现代化和未来保护气候”的 212号决议。整个谈判过程历经了 15个月,我国代表团在谈判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5/60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5/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