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和流星雨的观测(2)
二、观测资料处理
1.天顶小时率的计算
辐射点位置不同时,可观测到的流星数目不同:辐射点越低,可观测到的流星数目越少,这是地球大气的吸收和散射造成的消光影响所致。因此,为了客观地比较流星活动的强弱,应把所观测到的流星数目都归化到同一高度。为此,引入了天顶小时率ZHR,它定义为晴夜在天顶处每小时观测到的流星数,其计算公式为
ZHR = n f c z / t
式中,t为有效观测时间,即扣除中间休息的观测时间,以小时计算;n为该时段内观测到的流星个数;f为云量的改正因子;c为目视极限星等的改正因子;z为辐射点不在天顶时的改正量。
f通过云覆盖量加权平均系数来计算:
f = 1/1-k
晴夜时,k = 0,f = 1;若有云,则先求出k。
极限星等改正因子c,即观测者的目视极限星等Lm不等于6.5m时的改正量:
c = r 6.5Lm
式中,r是星等为m 1的流星数Nm 1与星等为m的流星数Nm之比。对于流星暴雨,
R = 2.0 ~ 3.5,或取r = 3.0。
z由下式计算 z = arcsin h
式中,h为辐射点的地平高度(10°≤ h ≤90°),可由球面公式计算(也可由天文软件查出):
Sin h = sinφsinδ cosφcosδcos(S-α)
式中,φ为观测地的地理纬度;α为辐射点的赤径(以度表示);δ为辐射点的赤纬;S为地方恒星时,S-α=t,t为辐射点的时角。
2.辐射点坐标的确定
先把流星矢线表绘在星图上,然后将矢线沿流星运动相反方向延长,同一流星群的延长线将汇集于一点或一小区域,这就是辐射点的位置所在;它在星图上的赤径和赤纬即为辐射点的坐标。
3.目视观测流星雨的记录格式
按照国际流星组织(IMO)的要求填写目视观测流星雨的记录,内容如下:
观测日期:开始观测时间,结束观测时间(世界时);
观测地区:地理经度λ,地理纬度φ;
观测地:国家或地区;
观测者姓名:
观测的流星雨:观测到的每小时的流星数和每个流星雨的流星总数(可能一夜出现多个流星雨);
流星雨辐射点位置:α、δ;
观测的流星数N:若没有看到流星,记为“0”;若流星雨的流星很多,不计其数,记为“/”。
4.照相资料处理
照相后要用显影液、定影液认真冲洗底片,冲洗后要晾干。如果要测定流星的星等,则必须要进行定标处理 。可选择观测底片上流星周围的一些已知星等的亮恒星(选7~15颗)作为定标的标准星,或另拍一张昴星团或北极星序的底片作为标准;再利用显微光度计或PDS底片量度仪测出每颗星的底片密度(黑度),即可作出底片特性曲线。根据作出的底片特性曲线,便可由流星像的底片密度查出流星的照相星等(参照 刘学富编著的“观测天体物理学”)。
资料处理类似目视观测,但要注明:照相机的情况(口径、焦距、光圈)、胶卷类型、感光度(ISO)、冲洗液(如用D — 76冲洗)、定影时间等。
上一篇:行星观测指导
下一篇:我国二十八宿资料和相关名词解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tianwen/1111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tianwen/1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