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由来-华中地区(6)
郏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3.9°,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部。郏为古国名,春秋时属楚,名郏邑。郏邑原是郏敖的封地,又是郏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郏”为名,汉代置郏县。
濮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5.6°,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秦置濮阳县,因位于濮水之阳(北)而得名。1983年设市,1978年复置县。
南乐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0°,在河南省东北隅。汉置乐昌县,晋改昌乐县。唐庄宗为了避祖父李国昌之讳,又因昌乐县治在汉、晋两代故治以南,改名为南乐县。
台前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5.9°,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1978年析范县东部地区设台前县。清为寿张县,寿张故城南十二里有凤凰山,由于常年雨水冲刷,现只剩一个小丘陵,按故城的方位,人们称为南台子。今县设在南台子前,故名。
清丰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5.8°,在河南省东北部,与河北、山东省为邻。汉置顿丘县,唐大历七年(772年)置清丰店。这里有个孝子张清丰,为人所仰。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范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5.8°,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春秋有范邑,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封地。汉置范县,因范邑得名。
三门峡市:
位于东经111.2°,北纬34.7°,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与山西省为邻。1957年析陕县会兴区七乡置三门峡市,因邻黄河三门得名,据《水经注》:“砥柱,山名也,……亦谓之三门矣。”
灵宝市:
位于东经110.8°,北纬34。 5°,在河南省西端,与山西、陕西省为邻。唐玄宗元年,有人对玄宗说,玄元皇帝(道家鼻祖李耳)降临凡间,人们曾在丹凤门前的通衢上看到他。他告诉人们,有“灵符在尹喜之故宅”。尹喜故宅就是函谷关的尹喜台。唐玄宗立即派人前往发掘,结果在尹喜台的西边挖到了。唐玄宗说是天降宝符,于是改年号为天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1993年设市。
卢氏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34.0°,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亡游。汉置卢氏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卢敖为秦朝博士。一说以山得名,卢氏山在今县城西北。
陕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隅,黄河南岸。秦置陕县。“陕,隘也”,就是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陕县县境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固以“陕”为名。一说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塬为界,分陕而治,故名。
渑池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渑池本池塘名,位于崤山和渑池山之间。塘内产一种金钱蛙,名“黾”,因名黾池。据《水经注》,黾池是“因崤黾之池以为县”,后加“水”作渑池。
义马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本为驿马,义马似由驿马而得名。又传唐秦琼在此饮马,后“饮”演为“义”,故名。1981年改为义马市。
商丘市、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北邻山东省。古称归德府,秦置睢阳县,隋改宋城县,明改商丘县。商丘,曾是商朝都邑所在地,意即商朝的废墟。故址在今商丘县城的南面,因这是商部落的废墟,故以商丘为名。1950年在朱集镇置商丘市。
虞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4.3°,在河南省东北隅,商丘市东部。虞城为古虞国地,因虞国为名,秦置虞县。北魏改置萧县,隋复置虞城县。
夏邑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4.2°,在河南省东北部,沱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夏邑在战国时期为下邑,‘因地窳下故名”。西汉置下邑县。明代改下邑为夏邑县。在古代,“夏”通“下”。
民权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4.6°,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东南,以山东省为邻。1929年置民权县。当时地处睢县、考城、兰封、宁陵、杞县五县之间,匪盗出没,社会秩序混乱。刘镇华上电冯玉祥将军,说这一带“去睢、考、兰、宁均极远,实有鞭长莫及之虞”,拟授“平等、自由、博爱先例,划睢、考、兰、宁四邑边地,于适中地点,添设县治。”“平等”、“自由”是1927年用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在伊川、宜阳一带和“博爱”同时设置的两个县,刘氏认为应该仍用这样的口号作县名置县。冯玉样定新县为民权县。
永城市:
位于东经116.3°,北纬33.9°,在河南省东缘,沱河和浍河上游,与安徽省相邻。秦置芒县,东汉改临睢县,晋废,隋改永城县。永城县位于黄河下游,黄河屡次决口,多从这里经过。据说洪水虽汹涌,永城城垣却一直安然无恙。隋代取永久巩固之义,名永城。1996年设市。
睢县:
位于东经115。 0°,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惠济河中游。秦置襄邑县,明入睢州,1913年改为睢县。古代,豫东有睢水,睢县因位于雎水河滨,故名。
柘城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4.0°,在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拓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秦置柘县,隋改拓城县。
宁陵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商丘西部。战国始有宁陵一名。据《宁陵县志》:“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
邵阳市、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上一篇:中国地名由来-西北地区
下一篇:中国地名由来-华南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renwen/86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8688.html